青茶香味類型 青茶是一大茶類,商業上習慣稱烏龍茶。青茶品種多,品質差異很大,各有其色、香、味、形的特點。但從審評角度看青茶品質,質量較好的應具有:外形緊結重實,色澤墨綠油潤,湯色橙黃明亮,香氣清香高長,有似于水蜜桃香,滋味清爽細膩,葉底肥軟,色澤黃亮,稍透紅色斑點,葉緣紅明。反之,外形松泡,葉質輕而色澤暗枯,湯色顯紅,香氣呈足火或老火,滋味濃中粗,葉底暗褐粗硬,是青茶品質中下的特征,其中香氣和滋味是重點。 青茶大多以茶樹品種命名,如鐵觀音、烏龍、毛蟹、本山、肉桂、佛手、鳳凰單樅等,有幾十個品種。這些茶,香味上雖有差異,但從審評角度看,不管采用任何品種制得的青茶依照其香味優劣,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型,即細膩花果香型、花果香型、老火香型、老火粗味型。現對四個香味類型柞一比較,并從制茶角度淺稠其原因。 1.細膩花果香型 這是青茶中品質 的一類,其品質的最大特點是具有類似水蜜桃或蘭花的香氣,滋味清爽潤滑,細膩優雅,湯色橙黃明亮,葉底主體色澤綠亮,呈綠葉紅邊,發酵程度較輕。干茶外形重實,色澤深綠油潤,大多用春茶和秋茶制作。如廣東潮安鳳凰單樅、福建安溪鐵觀音。 2.花果香型 它與細膩花果香型相比,香味類型相同,顯水蜜桃香,滋味清爽,但入口后缺乏鮮爽潤滑的細膩感,在青茶中屬于二類產品經濟價值也較高。這種茶大多產于秋季,制作條件與一類的相同,產量大致占青茶總產量的25%。 3.老火香型 老火香型的青茶,干茶色澤暗褐顯枯,湯色黃深,葉底暗綠,無光澤。這類產品,由于鮮葉不十分粗老,香味上顯老火香味,而無粗老氣味。 4.老火粗味型 老火粗味型青茶,在青茶中是品質最次的一類,它的制作方法與第三類相同,但原料更粗老,大多是夏茶中的低檔鮮葉,因而既有老火香型,又帶有粗老氣味。青茶審評方法 目前青茶審評的方法有兩種,即傳統法和通用法。傳統法:使用110mL鐘形杯和審評碗,沖泡用茶量為5g,茶與水之比例為1:22。審評順序:外開--香氣--湯色--滋味--葉底。先將審評杯碗用沸水燙熱,再將稱取的5g茶葉投入鐘形杯內,以沸水沖泡。一般要沖泡3次,其中頭泡2min,第二泡3min,第三泡5min。每次都在未瀝出茶湯時,手持審評杯蓋,聞其香氣。在同一香味類型中,常以第3次沖泡中香氣高、滋味濃的為好。通用法:使用150mL的審評杯和容量略大于杯的審評碗,沖泡用茶量3g,茶與水之比為1:50。將稱取的3g茶葉倒入審評杯內,再沖入沸水至杯滿(接近150mL),浸泡5min后,瀝出茶湯,先評湯色,繼之聞香氣,嘗滋味,最后看葉底。 這兩種審評方法,只要技術熟練,了解青茶品質特點,都能正確評出茶葉品質的優劣,其中通用法操作方便,審評條件一致,較有利于正確快速得出審評結果。不分地區、品種,按青茶的綜合品質進行評定。青茶品質檢驗1.感官檢驗 其中鐵觀音、色種、烏龍、水仙、武夷巖均檢評:分特級、1-4級。各類茶品質必須正常、無異味,不含非茶夾雜物,湯質潔凈。外形對照標準樣進行審評。2.理化檢驗 各種級內青茶,水分<=7.5%;副茶<=8%;灰分<=6.5%;12孔以下碎末茶<=17%。
黎青茶,別名黎清茶、憂遁草、鱷嘴花、青箭草、黎王草、接骨草、沙巴蛇草。原產于海南,其中以海南中部五指山熱帶雨林產出的黎青茶品質上乘。黎青茶含有豐富的類黃酮、氨基酸和膳食纖維,也含有一定量的鈣、鎂、鋅、硒等微量元素,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植物。
雖然鐵觀音是綠色的,但是,他不是綠茶,是烏龍茶。所以,我們要先了解烏龍茶。鐵觀音春茶也就是烏龍茶春茶的采摘時間是,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一5月上旬),只有這個時間段叫做春茶。鐵觀音一年有四個采摘季節,這個大家要了解。除了采摘時間,在上又分為三大類型,分別為“清香型”,“濃香型”,“陳香型”。鐵觀音春茶的特點一句話就能概括,“綠葉紅鑲邊,七泡有余香”。鐵觀音茶葉的葉脈和葉邊部分是紅色,葉心是綠色。這是鐵觀音的特點,也是大多數烏龍茶的特點。在沖泡方面講究“水為茶之母,壺是茶之父”,水一般用山泉水,壺用紫砂壺。在儲存方面有個小技巧,包裝茶葉從冰箱取出時,應先將包裝茶葉放置在室溫下,待溫度回升至室溫相近,才可拆包取茶,否則茶葉會因溫差容易凝結水氣增加含水量,使之加速劣變。總之記住一句話,綠葉紅鑲邊,七泡有余香,這就是鐵觀音的特點。關注我,了解更多茶文化。
歡迎關注【懂茶帝】看茶梗有一種比較流行的方法是看茶梗。紅梗、綠梗是工藝的問題,和品種無關。鐵觀音的茶梗比較偏綠,說明走水較少;茶梗發紅,是走水充分的表現,梗里的水分揮發得多。在烏龍茶的制作工序中有搖青走水的環節,主要是指在搖青工序中,通過搖青,梗和葉脈中的水分加速輸送到葉面,再從葉面揮發。茶葉在沒采摘時,營養會從根部供給到葉面,葉面的水分揮發后,根部的水分再上去,以此循環保持生機。等到采摘茶葉時,茶葉脫離了茶樹,也就失去了根部。等到葉面再揮發掉水分時,便只能從梗中汲取水分。并沒有一定的標準說哪種顏色好,但這個梗整體發綠,就意味著發酵不夠充分;太紅了,走水過多,品質也不一定就是上乘。一般茶梗整體偏褐色的比較標準,底部梗粗的地方偏褐紅色,細的地方帶一點點青綠色。茶梗對評判鐵觀音茶葉的品質有一定的參照作用,但也不要以偏概全“5要素、15個度”品鑒法鐵觀音獨特,環節比較復雜,茶葉的品質、風格差別比較大,確實讓廣大茶友很難分辯。在業內有一套比較簡單易行的方法,稱之為“5要素、15個度”品鑒法,每個要素的權重不一樣。要素一:觀外形(10分),從緊結度、勻整度、悅目度(順眼度)來判斷。要素二:聞香氣(30分),從清純度、強弱度、持久度來判斷。要素三:看湯色(10分),從金黃度、清澈度、光亮度來判斷。要素四:品滋味(40分),從爽口度、飽滿度、回甘度來判斷。要素五:看葉底(10分),從柔嫩度、肥厚度、發白度來判斷。 ,觀外形。就是觀看干茶顆粒的結實、緊密程度。越緊結越好,越松散越差。平常泡茶時,有的人拿起蓋杯上下搖動,聽茶葉撞擊蓋杯所發出的聲音是否清脆悅耳,就是辨別顆粒緊結程度的一種表現;勻整度:就是觀看干茶顆粒大小的均勻整齊程度。越勻整越好,顆粒大小差別越大越差;悅目度(順眼度):干茶表面色澤越翠綠或烏黑發亮越好,越暗淡失色越差。第二,聞香氣。要從清純度、強弱度、持久度來判斷;香氣濃郁持久,帶有蘭花香、生花生仁味、椰子香,或者果甜香等,氣息清純,香氣持久的是上品茶,如果香氣不純、香氣弱、不持久就是品質較差。第三,看湯色。要從金黃度、清澈度、光亮度來判斷。茶湯具備適度的金黃,清澈見底,又光亮奪目就是品質較好的鐵觀音,反之就是品質較差的茶葉。第四,品滋味。這個很重要哦,因為茶葉最終是要喝的,口感好壞很關鍵。爽口度:茶湯入口,滋味甘醇爽口,感覺良好,就是好茶,反之就是品質較差的茶葉。飽滿度:茶湯在口腔里,要有濃濃的茶滋味,不能太淡,也不能太苦太澀。如果滋味太淡或者太苦太澀,就不是上品茶(當然沖泡要按照規范方法操作)。回甘度:茶湯喝過之后,口腔和喉底會慢慢生津、回甘,回甘效果越明顯的越好,回甘越不明顯的就越差。第五,看葉底。葉底首先看柔嫩度:茶葉沖泡四遍或者多遍以后,茶渣越向下沉的越好,茶渣越集結的越好,說明嫩度好。如果茶渣松散,向上膨脹、拱起的就越差。肥厚度:茶渣葉片越肥厚的越好,越薄的越差。發白度:就是茶葉沖泡到最后茶味淡了,不再沖泡時,將杯蓋翻開約2分鐘后,茶渣葉片越發白越好,越暗淡失色的越差。以上“5要素、15個度”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小懂只是搬運工。不過小懂感覺這套方法確實分得很細,也是行之有效的。親們以后在選購鐵觀音時,可以用這“5要素、15個度”來做參考哦。用得越熟練,選到好茶的概率自然越高啦!以上內容由懂茶帝(公眾號:hcyd321)提供,每天分享實用茶知識,邀請專業人士為你答疑,歡迎關注我們哦!
喬木青茶和臺地茶的品質和色香味有差異。由于普洱茶受緯度、氣候、土壤等條件的影響,茶氣茶味最足的茶幾乎都在瀾滄以西的勐海、瀾滄,例如老班章、賀開、巴達、景邁、邦崴等,這些茶山的茶氣茶味都很重,而且茶的醇厚度也很好,耐沖泡,香氣好,回甘也好。
烏龍茶又名青茶,屬半發酵茶。程度在50%左右,其品質既有綠茶的清香和花香,又具有紅茶醇厚回甘的滋味。烏龍茶按外形分:顆粒、條索;按產地分:閩北、閩南、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