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大紅袍茶葉是可以送人的。桶內茶葉為2020年新茶,焙火兩道。茶焙得很透,因此不易受潮和返青,更有利于收藏儲存。收藏2-3年,將達到品飲的口感巔峰,之后若繼續儲存,則將慢慢轉化出老茶風韻。經過發酵的大紅袍茶葉保存年限超過3年以上就是好茶了。
三道火。為了追求“氣息清和兼骨鯁”,前后三道炭焙,令肉桂香氣的強勁和茶湯的甘滑醇和相互融合。整體厚重而平和,如肅然君子,將力道都藏于湯水之中,唯有細品,才能出味。馬頭巖肉桂素有“香氣易成,滋味難求”之說。為了保有馬頭巖肉桂的特質,這次合沐軒也特地在走水、炭火烘焙時細心觀察,且仔細品茶比較,才使得三道火的馬頭巖肉桂中的果木香與肉桂的霸氣相得益彰。三揉三焙、好原料、上乘的工藝的結合,才能稱得上聲名遠外的“馬肉”。通過三道焙火的不斷升華,茶的內質漸而顯現。茶葉也更為耐存,湯水順滑,湯底香且醇厚。
一是對于茶的品味介于個人習慣,有些人確實不喜歡巖茶但同時手法要看匠人的心
聞茶香是門技術活茶香是茶給人非常直接的感官體驗。一般從干香、蓋香、杯香、葉香和水香五個方面進行判定。1、干香。這個需歷茶無數,從干茶里能嗅出茶里的很多信息。從自己的經歷總結,至少香氣的大體類型,香氣的飽滿度,樹齡和存放的時間能有一個基礎判斷。如果自己比較熟悉的茶類,大體這泡茶的整個演化過程也能基本掌握。比如:一泡30年的冰島古樹生普。干香:陳香顯,存得非常好,沒有霉味,也沒吸入別的雜味,純純的茶葉陳香;有冰島的那種比較幽的山場氣息,沒有班章那么強勁的氣息,有古樹普洱的氣息;香氣非常豐富,熱的蓋碗里有明顯的花果香。一泡老叢水仙。干香:微酸,因為放的年限不久。最特別的是綿綿幽幽的干凈氣息,一股老樹叢味加上新芽的鮮嫩味。一旦氣息很幽,感覺是一絲絲滲出來的,這種茶往往反而功力深厚,有喝過一泡武夷山長滿花草的牛欄坑產的肉桂,也是這種特質。2、蓋香。是蓋碗的蓋上留香。這是升騰起來的茶氣。這個氣息比較弱,開始一般年份香、火味、果香比較容易表征,最后一般是花香,特別是蘭花香比較明顯。3、杯香。功夫茶里每個小杯里喝完后的留在杯底的香。這個香氣是比較明顯的,一般年份香、火味、樹齡香、花果香和品種香都能在杯底存留。但它跟水香本身又是有區別的。4、葉香。一般年份香、火味、樹齡香、花果香和品種香也都有,但葉香更側重品種香。品種的氣息會在葉子的味道表征更明顯。5、水香。這是能融入到水里的香。茶如果不夠好,水和香融合得不好,水香的滋味和韻味感不足。如果是好的茶,香和水融合到位,除了品種的特殊香,比如白茶的毫香、紅茶松煙香,水里含的其他物質越多,茶氣越足。茶氣足的茶,水香除了在嘴巴里快速迸發,口齒留香,還能沖向鼻腔,如果閉上眼睛,甚至能帶你進入某種意想,或者帶你進入茶所在產地環境,或者讓你瞎想連篇。所以盧仝《七碗茶詩》里說七碗吃不得,因為兩腋清風,快要飛起來的感覺。相信很多茶友會有這種感覺的。總之,可以從這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性判斷,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一泡茶里,這五個參數在每個時間段里都有自己的變化軌跡,而且很奇特的是,即使在同一沖的茶里,這五個參數的香氣也是有很大的差別。這或許就是茶的神秘之處。茶友們可以細細體會。一己之見,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正。
嫩適宜中火
【感謝邀請】 烘焙對于鳳凰單叢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道工序,它是工藝水平決定了單叢茶的品質,拋開其他工序不談,好的鳳凰單叢茶必須有好的焙火來保證。單叢茶利用焙火的火候改善茶葉的香氣、滋味,去除青臭味及減輕澀味,使茶湯芳香甘潤。烘焙也被我們用來解決茶葉出現受潮、雜味、返青等問題。不同的焙火程度,不同的焙火,都會讓茶葉展現出不同的特色。 按焙火程度一般分為清香型、醇香型、濃香型。清香型泛指焙火程度輕的,茶葉在烘焙時可使糖類、氨基酸、果膠質經脫水轉化成香氣成分,低溫長烘可促進糖的焦化作用,產生麥芽糖的香味。一般3個月內香氣 。當然,因每款茶后期發酵程度不同,有些還會在存儲中期輕火復焙,用來鞏固茶香,提升口感。焙火程度輕的單叢茶,香氣高,茶湯清甜,但茶湯口感比較薄,層次感不足。醇香型泛指中火焙制的茶葉,這類茶一般既有清香型的香氣,又有濃香型的品質口感適宜。很受茶友的喜愛。因焙火程度的加重,茶葉本身的香氣和口感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現,長時間存放后口感會愈加醇厚。濃香型泛指重焙火的茶葉,此類茶退火周期較長,但存放時間會更長,重焙火的單叢一般會有焦糖香,茶香濃郁,茶湯為亮紅色。隨著存儲時間的延長,口感更濃,且持久耐泡。鳳凰單叢茶不同的焙火程度,造就了單叢茶特有的香氣和滋味,且保存時間隨焙火程度加重而延長。同時,也是鳳凰單叢制作功夫的體現,使得單叢茶的品質特征可以更加豐富和突出,這也是為什么許多茶友對鳳凰單叢茶情有獨鐘的原因。
返青是困擾巖茶的一個魔咒,而這個魔咒的罪魁是水,解開魔咒的鑰匙是火。一般情況下,如果只是熱嗅有青氣的話,可以通過從新焙火來挽救。焙火是巖茶品質形成最關鍵的環節之一,如果制作時火沒焙透,導致茶葉內部含水量超標,那么后期返青是必然的。所以很多師傅制作巖茶時都要隔一段時間(幾個月到幾年不等)焙火。另一種是在存放的過程中受潮,進而導致返青,如果直觀出現很多青葉或沖泡后發現茶湯里都是青味,那解救的可能就不大了。舍不得扔就湊合喝吧,畢竟請師傅焙火也是要花錢的。所以,防止巖茶返青要在一開始選茶環節杜絕焙火沒焙透的茶,另外就是存放過程中注意防潮。而解救返青巖茶的方法就是焙火。
原創 | 義芳君喜歡巖茶的茶友們都知道,武夷巖茶的“火功”獨步天下,也是茶類中為數不多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技藝迄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清代兩江總督梁章鉅在《歸田瑣記》中就曾贊嘆“武夷焙法,實甲天下”。焙火是武夷巖茶長達二十多道工序中的最后關鍵環節,好比萬里長征最后幾公里,就差臨門一腳,就可大功告成了。不過,世人皆知武夷巖茶重火功,殊不知這“技術活”背后體現的是武夷茶人的耐心與細心,以及對于茶葉的熱愛,方能有如此的講究。一般來說,武夷巖茶的“三道火功”基本上是經過毛茶期的“走水焙”以及精制期采用輕火、中輕火、中足火、足火的淬煉,方能成就精品。武夷巖茶的制作,揉捻一結束,就需要過 道火,也稱之為“走水焙”。茶葉大致六至七成干時便可下焙。這道火的主要目的在于固化前面加工環節形成的茶葉品質,包括條索、香氣等。這時候的茶干外觀基本上褐中帶綠,湯色偏黃,口感清香含青味。經過走水焙的茶干,還需進行簸扇去茶末,攤晾后再挑剔去梗與茶樸,然后進入精制期的復焙階段。這個階段對于武夷巖茶最終品質的形成至關重要,重點就是“看青焙火”,目的就是純化茶葉香氣,提升內質口感。不同的茶葉品種、前期不同的做青、走水焙程度、焙茶師傅個人的經驗水平及風格偏好等都將對這批武夷巖茶的品質起到重要的影響。有些茶,前期做青或走水焙比較不到位,這時候有些師傅可能就會選擇用焙火來彌補。本來中輕火就可以了,就得用火更深一些,用上中足火,以剔除茶葉中的青味、澀味。有些茶,則適合中輕火或中足火,溫度控制在七八十度左右,例如肉桂、黃觀音等這類講究品種香的品類。這樣退火后,這類茶特有的品種香,或山場香便能顯露出來。如果用了足火,經驗不足、控制不好,焙焦的幾率大大增加。有些茶,則適合中足火,甚至是足火,例如大紅袍、水仙這類茶葉葉片比較厚的,就火功可以更深一些,把火真正焙到茶骨里去,直到“露白骨”,起“蛤蟆皮”。焙到位,就不太容易返青。這類巖茶茶干黑褐,湯色深紅,熟香中帶焦糖香。當然,如同會做飯的人都明白用急火、猛火是做不出好湯的,想要焙出一道香氣純正撲鼻、舌有余甘、醇厚鮮活的武夷巖茶一定是需要細致入微的文火慢燉式的焙火。所以,與其說武夷巖茶的火功如何了得,不如說武夷巖茶的師傅是如何用心。我是【義芳君說茶】,每日分享原創茶文。歡迎茶友關注交流,留言轉發。版權聲明:本文由義芳君(gwj030)原創撰寫,媒體轉載請聯系義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