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相信多數人都喝過,口感比較清香且含有濃厚的醇厚感,具有很好的分解脂肪、減少皮下脂肪的效果,是不少愛美女性必不可少的飲品之一。那么烏龍茶屬于什么茶呢?
烏龍茶相信多數人都喝過,口感比較清香且含有濃厚的醇厚感,具有很好的分解脂肪、減少皮下脂肪的效果,是不少愛美女性必不可少的飲品之一。那么烏龍茶屬于什么茶呢?
烏龍茶屬于半發酵茶
烏龍茶是所有茶葉中一個比較獨特的存在,它屬于一種半發酵的茶葉,這種茶葉在加工時經過曬青,晾青和搖青,以及殺青和揉捻等多道工序,加工好以后的成品茶,既具有綠茶的清香和花香,又有紅茶的醇厚。
烏龍茶
烏龍茶制作技藝是福建省安溪縣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2008年6月7日,烏龍茶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烏龍茶的為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
1、萎凋:分日光萎凋和室內萎凋兩種。日光萎凋又稱曬青,讓鮮葉散發部分水分,使葉內物質適度轉化,達到適宜的發酵程度;室內萎凋又稱涼青,讓鮮葉在室內自然萎凋,也是烏龍茶萎凋中常見的一種方法。
2、搖青:是烏龍茶(青茶)做青的關鍵。將萎凋后的茶葉經過4~5次不等的搖青過程,使鮮葉發生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形成烏龍茶葉底獨特的“綠葉紅鑲邊”特點,以及烏龍茶獨特的芳香。
3、炒青:以炒青機破壞茶中的茶酵素,防止葉子繼續變紅,使茶中的青味消退,茶香浮現。
4、揉捻:屬造型步驟,即將茶葉制成球形或條索形,形成烏龍茶的外形結構。
5、烘焙:即干燥,去除多余水分和苦澀味,焙至茶梗手折斷脆,氣味清純,使茶香高醇。
烏龍茶的功效
1、延緩衰老
烏龍茶中含有許多活性物質,其中的一種可以顯著提高SOD酶的活性,對于延緩衰老,保健皮膚都有著巨大的作用。
2、提高能量代謝
綠茶一小時僅能提高4卡的代謝,而烏龍茶則是綠茶的兩倍多,對于瘦身、提高能量代謝有著顯著作用。
3、降低膽固醇
烏龍茶中含有的活性物質可以很好地溶解脂肪,而且由于它能提高能量代謝,它還可以抑制人體內膽固醇上升的效果。
4、消除油膩
油膩的食物搭配烏龍茶不僅可以增添飽腹感,還能去除油膩,帶來陣陣茶香,讓你吃的舒心、健康。
5、活化自律神經
烏龍茶可以有效的提升自律神經、副交感神經的活動,從而讓你感到精神放松,全身舒爽。
6、瘦身減肥
酸和脂肪代謝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有效幫助我們減肥,具有一定的減肥茶的功效。
7、降血壓
烏龍茶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和燃燒脂肪,并改善膳食脂肪吸收,燃燒卡路里的兒茶素多酚物質。
8、呵護肌膚,抵抗衰老
烏龍茶具有呵護肌膚,抵抗衰老的作用。
總的來說,烏龍茶對人體有很多的功效,是六大茶類中的優秀茶類,但是喝茶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茶葉,不可盲目跟風。
鐵觀音的制造工藝,要經過:采青、曬青、晾青、搖青(做青攤置)、殺青(炒青)、包揉成型、揉捻、打散、焙火、烤焙、簸揀,等工序才制成成品。 1、采青(采摘) 晴天的正午10:00至下午15:00時采摘的鮮葉質量 ,采集時不能在下雨天及陰天中采摘,否則將很難行成甘醇的之味及香氣;而且茶葉的鮮嫩度要適中,一般選三葉一芽,枝梗宜短,細小。這樣枝梗的含水量才會少,制作出來才會形成高檔氣質。 鐵觀音采摘講究一芽兩葉或一芽三葉開采,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太長了枝梗粗壯不利于粗制,太短了葉片太嫩做不成茶 2、曬青: 茶青采下來后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避免陽光爆曬,此時的關鍵是葉片上的泥土味、雜味等要去盡又不能曬死。 3、晾青 茶青經過曬青后,將茶青置于竹篩上,放入空調房靜置,茶青經過曬青時,會蒸發部分水分,青葉成遢軟樣,在空調房靜置時,葉梗、葉脈的水分這時會往葉面補充,這時,葉面又會挺直起來 4、搖青 當茶青晾青后,根據青葉的水分變化情況,就可以決定是否搖青了。這一環節在反復的搖青和靜置中決定了茶葉的質量,為制茶中最關鍵的部分。 靜置: 將搖青過的青葉移入青間,放在水篩架上靜置。這時在搖青時青葉散發的水分通過靜置,又會從葉梗、葉脈往葉面補充散發到完成最后一次搖青已是夜深人靜,這時要將茶青靜置到第二天使其發酵。 5、殺青(炒青) 到了第二天茶農就要不時通過對茶青的看、聞、摸、試,來決定是否要炒青。這一環節將最終決定鐵觀音的質量,也決定毛茶價格。有經驗的茶農都能把握時機制作出優質鐵觀音。由于殺青后葉子上會產生一定的紅邊此時還要將紅邊去除否者會影響茶葉質量。 6、包揉成型 把殺青后的茶葉包在特制的布里(俗稱茶巾),利用“速包機”把整個茶葉緊包成球狀。如圖,從這個環節開始其目的就是制作外形和顏色。 7、揉捻 將打包好的茶包放在“揉捻機”中進行揉捻使茶葉成型。茶球在緊包的狀態下在揉捻機中滾動,里面的葉子受到擠壓會慢慢形成“顆粒狀”,從葉狀到顆粒狀的神奇之作全在這里,當然是要經過很多遍的操作。 8、打散 把打包好的茶球打散,以便重復進行包揉和揉捻。 9、焙火 將茶揉捻到有一定濕潤并有一定色澤后就要將其焙火,把茶團解塊后攤鋪在竹篩上放在鐵架上,至于爐中焙烤。包揉、揉捻與焙火是多次重復進行的,這些過程重復得多了將使茶葉顆粒暗淡無光色澤不活,重復次數少了又會使顆粒蓬松顏色發白。應適可為此直到外形滿意為止。當茶葉最終成型就要放要進行烤焙將茶葉中的水分烘干。這將影響到茶葉的存儲時間保證在茶葉的存儲和轉運中不變味。一般要進行一個小時,至此鐵觀音的粗制完成。
鐵觀音有清香型、濃香型、陳香型之說,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講的。
題目上所說的“消青”和“拖酸”,其實是清香型鐵觀音4種類型工藝中的2種。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清香型鐵觀音的4種類型工藝,讓你更清楚的了解鐵觀音。
不要認為有綠葉紅鑲邊的鐵觀音就是傳統鐵觀音,也不要認為清香型鐵觀音就都是青綠色的。
如今的清香型鐵觀音已經在安溪本地有比較成熟的分類:正味/正炒、消青、拖脯、脫酸。如果幾種鐵觀音茶葉拼配起來,那口味更是五花八門。還是上一張圖幫助你理解:
茶青的采摘是沒什么差別的:采茶時間一般是早上10點至下午16點。遇上下雨天停采,有露水的茶葉也不能采,太陽下山也不能采。早上10點之前茶葉有露水,不能采;下午16點之后,茶葉運回來沒有足夠的太陽曬青,也不能采。
茶葉的制作從曬青開始,之后就有了各種不同:正炒、消青、拖脯、拖酸。當天采摘的茶青經過曬青、搖青、涼青幾道重復工序之后,第二天就要進行殺青(炒茶)。根據殺青的時間可以分為幾種類型:如下
一、正味/正炒
第二天凌晨4:00-8:00下鍋炒茶的,炒制出來的鐵觀音稱為正味/正炒型鐵觀音。
正炒鐵觀音的特點是:口感偏淡,湯色淺黃綠色,干茶淺綠泛黃,帶淡淡蘭花香或米粥香,茶湯滋味白。
嚴格說來,標準正味必須在早上8:00殺青完成,但實際上茶農更愿意在8:30之后至11:00之前進行殺青。8:30--11:00這段時間的下鍋炒制其實是消正,但通常也歸為“正炒”。
消正是正炒的改良版。原因有四點:
1.茶農在茶季時基本都是高負荷的體力勞動。早上4:00-8:00是 的休息時間,如果這段時間起來炒茶,接下去要同時制作昨天采的茶青,還要上山運回當天采的茶青并且曬青,做青。兩天采回來的茶青要雙線制作,場地空間不夠,勞力也跟不上。
2.太早炒茶,茶青含水量太高,炒茶的時間要明顯更長,浪費能源而且質量未必更佳。標準正味茶是最難于成功的,主要的難點是:難于消除苦澀味,茶味偏淡,湯白(色澤淡白)水白(透水味),茶相,湯相也不好也不綠。難于做好,而且做好了也不見得高價,所以茶農不喜歡制作標準正味。
3.消正能夠克服標準正味的缺點,成功率大大提高,但是高端茶品質量稍減。消正的優勢有:湯色較綠,滋味較濃,香味高,苦澀味易消除,缺點是:有點“青味”,香味不夠純凈優雅。
4.消正的口味更類似于正炒,如果把消正歸為消青類,幾乎就沒有正炒鐵觀音了。做好青的茶葉,適合正炒的茶青:茶梗只紅一半,葉片黃綠,紅邊不大明顯,嫩葉的紅邊較多,但是制作過程中基本被揉碎,不存在于成品茶中。
殺青、摔青、篩青之后的茶葉,有點鄒,很清爽的綠色,類似于甜菊葉。此后的茶葉至成品前都叫做“茶索”
大家通常喝到的正味茶基本上是“消正”而不是“標準正味”。
二、消青
第二天下午13:00至17:00下鍋殺青的茶葉稱為消青型鐵觀音。
消青茶的特點是:帶青味,淡淡花香,香型類似蘭花香、桂花香、梔子花香或者茉莉花香,干茶青綠,湯色黃綠。
消青的做法最受茶農的歡迎:
1.制作消青茶,失敗率極低,銷路好,茶販喜歡收購。
2.制作時間上好安排。
3.消青茶的受眾多,南方人用茶量大,閩粵二省的大部分茶客基本上喜歡又綠又濃又香,無苦澀味的茶。消青茶可以做到。
特別提示:消青的消字不代表把青味消除,真正意義是把水分消的更干凈,這樣炒制過程葉綠素分解較少所以成品翠綠喜人。
消青的特點反而是有“青味”。消拖:消拖茶在做青過程走水更 ,后期制作(包揉成型)階段制作時間更縮短。使得茶葉的品質更容易控制,降低風險。
消拖茶口味更重,但香味更低。若出現“拖味”會被茶客誤以為是“拖脯”消青:做青好的茶葉,剛從青房里拿出來味殺青的(左)和殺青后的茶葉相對比:
三、拖脯
拖脯的做法是:當日16:00之前采摘的茶青,經過較長時間的做青(發酵)直等到第二天19:00之后才開始下鍋炒茶(殺青),這樣的就叫托脯。
拖脯因為搖青和涼青的過程較長,茶青走水較多,顏色暗綠,葉質柔軟,就像農民晾曬制作菜脯(蘿卜干、白菜干)的狀況,時間拖得比較長,故稱“拖脯”。也有說成“托補”,“托哺”的,意思相同。
拖脯的特點是:干茶墨綠油潤,滋味濃醇,帶拖味、“日曬味”等,拖味濃厚時,容易被茶友誤認為是拖酸。
茶青的梗已經從綠色轉變為紅褐色了。這是茶梗葉綠素分解、水分流失造成的
發酵適度的茶青是這樣子的:葉子柔軟,紅綠適度。
晚上19:30茶青走水夠了,可以殺青了。看好了:“綠葉紅鑲邊” 。
走水過頭的茶葉,叫做“死青”,嫩葉部分已經變干變紅的,是要揀掉的,否則會破壞整鍋茶葉的品質。
遺落地上沒有搖過青的茶葉還很青很硬,也是不可以用的,也是會壞了整鍋茶的。
試喝一下殺青后的茶葉:拖脯茶青的發酵程度很高,紅邊明顯喲!
四、拖酸
也有人說成脫酸。茶青拖到第三天早上才下鍋炒制的工藝,就叫拖酸型鐵觀音
拖酸的特點是:口感濃醇,略帶酸味,適合重口味的茶友。酸而不腠,酸而帶香,帶類似啤酒的怡人香味的拖酸鐵觀音也是上佳茶品。
拖酸的茶葉基本上要定制的,制作成功率極低。往往會把茶葉拖到臭而不酸。拖酸適合口味特別的茶友。
高檔的茶品價格極高,曾經于10年前喝到一款茶,略帶淡淡的啤酒般怡人香味,齒頰微酸,回甘明顯,喉韻甜絲絲的,價格1000+。此茶之味至今記憶尤新,始終不忘,此后再也尋找不到這樣的茶品了。
拖酸茶葉往往不被大眾接受,也會被誤認為放久變質的茶葉。
拖酸茶葉其實是需要高成本的:
1、拖酸茶葉基本上要新樅茶葉來制作,新樅茶青的成本較貴,葉片肥厚,耐泡。
2、制作時間長,自從茶青采摘回來后,要照料茶青知道第三天早上或者中午才下鍋炒制,比正炒茶葉的制作時間整整多了一天。
3、條件限制,因為涼青占用場地空間,多耽誤一天,會造成另外兩天采摘的茶青沒有場地制作。所以拖酸的茶葉往往安排在茶季開始或尾聲階段,采茶量少,采茶間歇停頓的時間段來制作。
1:【采摘】鳳凰單叢茶的制作程序,是從鮮葉采摘開始的。當新梢出現駐芽,一般采2~5葉。不能過嫩采摘,因鮮葉太嫩,其所含苦澀味物質多;也不能過老采摘,鮮葉粗老,葉細胞老化,纖維素多,制成干茶外形及滋味都差。所以,掌握芽葉生長在一定的成熟度 (嫩對夾葉),適時采摘。
采摘時要輕采,不能折傷了鮮葉。
采摘下來的鮮葉及時放入茶籠,避免手溫灼傷鮮葉。
鮮葉收集起來就可以下山進入下一環節。
采摘量大時,會使用專用大布袋裝袋扛下山。
2:【曬青】將采來的青葉,利用日光萎凋叫曬青。曬青的目的,是通過陽光照射,便茶青中一部分水分和青草氣散發,增強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促進茶青內含物及香氣的變化,為后續做青的發酵過程創造條件。這是鳳凰單叢優異品質形成的 個環節。
大體按照 “一薄、二輕、二重、猛白柔黑”的原則操作。
一薄,即曬青時,要做到葉片薄攤不重疊,使青葉受陽光照射后,達到水分蒸發一致和葉溫一致。
二輕,即莖短葉,薄葉片含水分少的應輕曬;在干旱天氣,空氣濕度小,采摘的青葉要輕曬。
二重,即莖葉肥嫩,含水分多的葉片要重曬;在雨后采摘,空氣濕度大的要重曬。
猛白柔黑,即陽光足時使用水篩或白色遮陽網,避免陽光灼傷茶青;陽光柔和或陰天時使用黑色遮陽網,以增加光能的吸收。
曬青需根據品種、氣候、鮮葉情況等因素來確定曬青。失水率控制在10%-20%,以葉面柔軟自然下垂為好。曬青結束后將進入下一環節。
曬青前
曬青后
3:【晾青】將曬青后的茶青移進室內陰涼通風的地方進行晾青,使葉子散發熱氣,降低葉溫和平衡調節葉內的水分,以恢復葉子的緊張狀態,稱為晾青。
等全部茶青攤涼完成,恢復葉面緊張狀態后,將進入下一環節。
4:【做青】是香氣形成關鍵的工序,關系到成茶香氣的鮮爽高低,滋味的濃郁淡薄。做青是由碰青、搖青和靜置3個過程往返交替數次進行。
遵循先輕后重的手法,一般分4到5次完成,每次碰搖青后需要靜置2小時。
手工碰青
手工搖青及靜止
最后一次采用搖青機做殺菜
殺完青的茶青用水篩晾開低溫靜置8-10小時,以待下一環節。
做青后的茶青呈現綠葉紅染邊。
5:【炒青】利用高溫,迅速破壞酶的活性,抑制做青葉的酶促氧化,固定發酵成果;與此同時,使青葉水分汽化蒸發,葉質轉柔,便于下一環節的進行。炒青環節便是鳳凰單叢茶內質初步定型的過程。
爐膛溫度控制200度-250度,時間控制4分鐘左右。
剛出爐的茶青,進行翻動,散發熱氣,待茶葉不燙手時進入下一環節。
6:【揉捻】使茶葉成條型,外型美觀;使葉細胞破碎,茶葉內含物滲出黏附于葉面,經過生化作用,使茶葉色澤油潤,滋味濃醇、湯色艷亮、耐沖泡。
7:【上篩】單叢茶青經過炒青,揉捻后呈細條狀。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把揉捻好的茶葉進行解塊上篩。
披薄上篩后待進入下一環節。
8:【烘焙】鳳凰單叢茶烘焙方法分為初烘、攤涼、復烘3個階段。其目的是蒸發葉內多余水分,促使內質起熱化、構香作用,增迸和固定品質。
選用干燥柴木
初烘(走水焙),溫度在110℃左右,大概10分鐘左右出爐。
初烘后茶青
攤涼后人工解塊上篩
復烘(足火)
至此,初制毛茶已完成。攤涼裝袋入庫已待下一環節精制。
大紅袍一般不歷生茶和熟茶。
生茶和熟茶的區別:
生茶:茶性較烈,刺激。新制或陳放不久的生茶有強烈的苦味,澀味、湯色較淺或黃綠,生茶對胃刺激較大,生茶適合胃良好的人員飲用。熟茶:含有豐富有益菌群的發酵熟普洱茶,在進入人體后不會對胃產生刺激作為,而且能夠在胃的表層形成附著膜,對胃產生有益的保護,經常飲用可以起到養胃和護胃的功效。
加工工藝的不同:
綠茶的工藝:鮮葉采摘-殺青-揉捻-干燥
青茶的工藝:鮮葉采摘-萎凋-做青-殺青-揉捻-干燥
綠茶的加工工藝
青茶(烏龍茶)的加工工藝
發酵度的不同
綠是不發酵茶,即發酵度為0%;而青茶的發酵度為10%-70%。
干茶色澤不同
仔細辨別,我們會發現,綠茶干茶呈現碧綠、翠綠或黃綠的色澤;而青茶呈深綠色或青褐色。
湯色不同
綠茶屬于小清新的茶品,其茶湯呈綠黃色;而青茶茶湯呈蜜綠色或蜜黃色。
香氣不同
綠茶香氣為清新的綠豆香、奶油香或板栗香,而青茶香氣多為花果香或花蜜香。
滋味不同
綠茶滋味清淡微苦,青茶因為發酵過,所以滋味較醇厚,微苦有回甘。
茶性不同
綠茶茶性較寒,腸胃不好或是有胃病的茶友應適當飲用,青茶經過發酵,其茶性較溫和,刺激性不強。
近幾年,一種新工藝產品單叢在茶界中屢屢受到好評,也在各大城市中非常受青睞,成茶香高氣揚,一種類似于鐵觀音的清香味,但有別于鐵觀音。抽濕單叢茶相比鐵觀音,耐沖耐泡,持久還香。
TO YOUR CITY
作為抽濕茶,首先必須要香,所以一般制作抽濕茶的單叢品種需要選擇色香味俱全的好樹種,制作抽濕茶一般就有兩個品種,一種是香高霸氣大烏葉,一種是茶香高揚鴨屎香,這兩個品種是制作抽濕茶的不二之選。
抽濕茶不經過烘焙工藝,所以茶相看起來還保留著茶葉原來的模樣,青綠色,身披綠衣,鮮艷奪人,被茶人冠以“綠衣仙子”之名。
抽濕茶看起來枝梗好像比傳統工藝茶多得多,其實這是誤解,烘焙的成品茶也有枝梗,它的梗呈現的是黑色,而抽濕茶呈現的是綠色,所以導致視覺上的差異,其實有梗并非不好,反而更香。
抽濕鴨屎香拿起來聞就有一種奶香味,沖泡更是香氣四溢,這是一種由內到外散發出來的茶香,讓我們隔著許遠還能嗅出這種恬淡的茶香,我想這便是它的魅力之處。
抽濕茶因為沒有經過烘焙流程,所以茶葉呈寒性,喝茶人士盡量根據自己身體情況品飲,喝鳳凰單叢茶切不可空腹品嘗,這樣對腸胃有直接的損傷,不要因自己的疏忽而把好成壞事。
科學品飲抽濕茶,好處多多;
(1): 齲齒
(2):提神醒腦
(3):協調內部器官
(4):有利于新陳代謝
(5):有利于減肥瘦身
(6):養顏美容更明顯
抽濕茶喝起來會有一種甘甜,一種帶有青茶味的香甜,這種在口腔里縈繞的感覺是其它東西不能比擬的,這就是大自然的饋贈,讓我們品嘗到自然的味道,土地的味道。
抽濕茶茶湯不淺不黃,一種清新恬淡的感覺,猶如二十出頭的小女孩,給人一種校園的小清新感覺,很美好,帶給茶友很強的品飲。
抽濕鴨屎香保存上更講究,因為怕香氣很快散發。所以需要放到冰箱保鮮,這樣才能讓香氣持久不散。
1、采摘:必需注意選擇優良品種,良好的栽培管理,把握茶菁采摘時機與方法,采得茶菁要妥善處理。
2、曬青:曬青茶工藝的萌芽,這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讓茶葉有明顯的太陽味。
3、涼青:涼青是曬青的補充工序。將曬青后鮮葉2-3斤置笳籬中,翻松后溥攤后涼于青架上,放在涼爽處,使鮮葉中的各部位水份重新分布均勻,散發葉間熱量,降低失水和化學變化速度。涼青時間約1小時,失水率1%左右。
4、搖青:搖青(yáo qīng)是茶葉制作工序中的一道工序,即搖青工序。通過對搖青的機械運動力和機械摩擦力進行不同組合試驗,以探明搖青不同機械力對青葉理化變化及茶品質的影響。
5、篩青:是搖青的后續工作。
6、炒青:也稱“殺青”,目的目的目的目的是通過高溫快速破壞酶的活性,停止其酶促氧化作用,使做青過程形成的品質固定下來。炒青必須當鍋溫達到220∽260℃時方可投入做青葉,以掌握“適當高溫、投青量適中、翻炒均勻、快速短時、殺熟殺透”為原則。當鍋中“”之聲停止,略有沙沙聲音,葉質柔軟稍有黏性,聞有清純茶香,即可下鍋揉捻。歷時3∽5分鐘。炒青。
7、揉捻:主要使用中、小型揉捻機,也有用手揉的。
8、包捻:分為初包揉和復包揉。傳統包揉用茶巾或布袋將經烘焙濕茶坯包裹成團球形擰扎緊后,使茶團在搓、壓、轉、揉等力的作用下使茶坯進一步卷曲緊結成型,分手包揉和腳踩推包揉。
9、焙干:制成的茶如果想讓它有股「火香」,那就拿來從事「焙干」。
10、挑梗:
11、包裝:
感謝邀請,歡迎大家關注茶人陳馨。
首先我來正面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作為一位從小生活在茶葉海洋中的人來說,這個問題回答一定是NO!為什么說我們的茶葉并不是暴利行業呢。我想這是大家對于每個行業,包含茶葉的一個小小誤會??赡艽蠖鄶等藳]有親身體驗過中間的付出和投入所以沒辦法理解為什么他的定價是這樣的,但是沒關系,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解一下為什么在我的世界里茶葉并不是一個暴利行業呢。
六大茶類我們今天就拿武夷巖茶來舉例說明和大家說說,為什么在我的世界 里茶葉并不是個暴利行業。
大多數喜歡巖茶的朋友或許知道,使得武夷巖茶獨具巖骨花香,產出奇異名貴的好茶的原因是他的生長環境。 爛石為上,礫石為中,黃土為下。這是武夷巖茶獨有的生長環境。好的武夷巖茶大多生長在懸崖峭壁巖礫之間,所有的采摘均需要人工進行,更需要翻山越嶺進行運輸和時間賽跑。這是沒有辦法用機械或者任何運輸工具代替的。
或許很多人會誤會茶葉覺得茶葉不就是一片葉子拿下來曬一曬炒一炒就可以喝了。 一般家庭都可以做的出來,整個加工過程不需要任何成本,大多數茶農都是自產自銷,純利潤。
現在我來給大家梳理下武夷巖茶的生產加工過程。
傳統武夷巖茶工藝,大致分為:采青 ——曬青——(涼青、搖青)——殺青——揉捻——烘干(初烘、攤涼、復烘)——毛茶(撿剔)——精制(焙火)毛茶的初步制作要和時間賽跑,當天要制作完畢。但是這僅僅只是武夷巖茶的最初步驟,毛茶后還需要經過撿茶葉阿姨們的挑選篩分,將粗老葉 茶梗挑出后進行焙火,這中間經歷的時間跨越了兩個季節,一般武夷巖茶當年春茶需要到當年年底11月左右才能完成全部的精加工。
這中間需要注入的心血和專注是大家所看不到的。 當然這僅僅只是制作的過程,武夷巖茶新茶樹種植需要讓他生長三年后才可以進行采摘,不然茶樹還沒長大沒有沉淀采下來的茶青制作出來的茶品就像開水一樣寡淡。
初冬經過一年的茁壯成長 茶樹周圍的土壤養分耗盡。需要人工翻土增加新的土壤讓茶樹儲存能量過冬。
似乎茶人們只需制作一天就能完成的事情其實是需要一年365天的不斷累積,才能成就一杯好茶呈現給大家。
當然現在也有很多茶商定價虛高,畢竟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了。
而我們希望讓所有的人都喝到好茶,喝到物有所值的茶葉。
最后提一下武夷巖茶十斤茶青最后才能精制1斤成品茶出來。所以他的成本比其他茶就貴了不少。 所以武夷巖茶的定價會比其他茶類的茶葉稍高一點點。
希望愛茶的你能夠喝到你喜歡的茶。
以上內容及圖片均為原創,歡迎轉載但是請注明出處(悟空問答作者茶人陳馨)后使用。 也歡迎各位茶友對我的回答提出建議和意見,更歡迎大家提問給小編讓我可以為大家解答更多令你們疑惑困擾的問題,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