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能吃的植物真的太多了,多到我一下子都數不過來。我嘗過除了曼陀羅、斷腸苗等有大毒的,小毒只是泡水喝點。沒有毒的,基本上我都有嘗過。我嘗的只是我們家附近有的植物,我認得七百多種藥材也大概知道什么用。不認識的朋友,不要去嘗。有次去山上采藥,本來都是無毒的,我連續嘗了幾種,吐得很難受。
農村能吃的植物真的太多了,多到我一下子都數不過來。我嘗過除了曼陀羅、斷腸苗等有大毒的,小毒只是泡水喝點。沒有毒的,基本上我都有嘗過。我嘗的只是我們家附近有的植物,我認得七百多種藥材也大概知道什么用。不認識的朋友,不要去嘗。有次去山上采藥,本來都是無毒的,我連續嘗了幾種,吐得很難受。
像龍葵、金橋麥這兩種雖然也是藥材,但好吃得很,金橋麥在農歷四月不要吃多,吃多了手發麻。
石菖蒲,本來是味很好的藥材,可是它的葉子拿來燉湯也很入味,有的農村人也叫它做水八角。
土人參的葉子,拿來炒,也非常好吃。
艾草,經過開水泡后,再用清水泡幾個小時,那種味道也是可以!
青蒿,很多人不知道它能吃!青蒿扣肉!應該沒有多少人知道。好吃得不得了,有個人就是專門做青蒿扣肉發財的。
藤,拿來炒,也很有味道,只是沒結婚的男生不要吃多,殺精!
刺芹,圖片我就不發了,那種味道,吃了還想吃。
芭蕉樹的那個貝,以及它的芯。芭蕉樹的貝經過鹽泡后,炒著吃,非常有味道,玩藥材的我聽他們說它是一味好藥材,可以 什么忘記了。芭蕉樹的芯,把羊的骨頭粉碎后,跟芭蕉樹芯一起炒。有人吃過沒??
假蒟,也叫哈嘍,用他來炒田螺再加上酸筍,那個味道,如果你不洗澡,第二天口味還在,炒狗肉等等都可以!
雞屎藤,海南人拿葉子來做豆腐,我一直想做,但不會。聞著有雞屎的味道,但拿藤來燉狗肉,也很入味。
辣椒叔的葉子,拿過來炒著吃也很入味!
白薯芋的桿以及葉子,經過鹽泡后,那味到相當新鮮,那去跟魚一起炒,或者燉湯才美味。我們壯話叫老婆菜!
能吃的,好吃的,太多了。回答你的這種問題我不需要上網查,只是每個地方的方言不一樣,我一時間沒有辦法回答得太多!下次你應該提問農村有哪些野生的植物不能吃!這個我才好回答。
我去貧困村搞扶貧的時候,跟一個住村干部一起住在村里,村里人給我們送了一句外號!高王村有兩只羊,一只什么都敢吃,一只什么都會吃,后面這只就是我!
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我是農村人雄起!以后我會拍視頻以及拍照片發到網上的!
1、將鳳仙花切成小片,然后放到容器當中搗碎,再加入兩滴蜂蜜,兩滴醋。把鳳仙花搗碎直到沒有大塊的鳳仙花為止。
2、雙手帶上一次性手套,然后將搗碎的指甲草醬涂在白色的頭發上。涂的過程要仔細小心,以后沾染到皮膚的表層,另外要把指甲醬均勻的涂在頭發上,不要漏掉白發,否則影響染發的效果,涂好以后用保鮮膜包住頭發。
3、再找一條毛巾用熱水浸泡后,把濕毛巾裹在頭上,這時毛巾的溫度不要過高,以免引起燙傷。用毛巾裹著頭部要持續四十分鐘,目的是起到高溫加熱的效果,讓指甲醬更好的吸收到頭發內。用塑料浴帽或塑料袋包好頭發,外面 裹上毛巾,4~6個小時以后用溫水洗凈。
4、日常護理,使用鳳仙花粉后,已經是低碳的生活開始。因此請不要在使用護發素,和洗發時二合一的護發產品,使用鳳仙花粉后,洗發液盡量的簡單,就是清潔作用就行了,因此鳳仙花粉在敷到頭皮上時已經對頭皮做了深度清潔和滋養。
因此,特別提示使用鳳仙花粉后就不要在使用護發素了,這點要切記。否則會降低鳳仙花粉的養發功能。
擴展資料
指甲花染發劑功能和效果:
指甲花,學名海娜,藥房可以買到海娜粉,其自身帶有天然紅棕素,阿拉伯人非常早就種植這種植物,用它得汁液來染指甲和修飾自己,據記載,埃及艷后是利用指甲花來染發的。
變色成效: 紅棕色
原料:海娜粉80G,蜂蜜1湯匙,蛋白1個,熱茶水1杯
制做辦法: 把蜂蜜和熱茶水混,接著放入海娜粉和蛋白充足混成膏狀
染發流 程:清洗頭發后,等頭發微干時,用梳子把混不錯得膏均勻涂在頭發上,用加熱帽加熱20分鐘也許用熱毛巾包40分化總,用干凈的水沖洗。
在網絡上,你隨意點開一個關于脫發的帖子,底下勢必都有網友真情實感的推薦各種各樣的偏方,而這些偏方是否有用是多數發友困擾的問題,今天阿樹就去蕪存菁,給大家推薦幾個公認的可 脫發的偏方。偏方雖“偏”,但用好了,效果不亞于藥物 。
1.桑葉、側柏葉、苦丁葉洗頭先來說側柏葉,這個古人用來洗頭的植物中具有的揮發油、黃酮類和鞣質等成分,有抗菌 、擴張血管和去屑防脫的以及能生發的功效,洗完后清爽舒適,對于血熱型脫發,脂溢性皮炎等都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桑葉和苦丁茶的功效主要是抑菌和 ,這個兩個成分如果喝下去確實有很多功效,但是煮水洗頭的話,基本只能發揮出抗菌效果,還有輕微的刺激血液循環的效用。
總結 :這個洗頭偏方在效果上具有抗菌、止癢、清涼的功效,對真菌感染導致的脫發有一定的 ,對其他因素引起的脫發,尤其是脂溢性脫發,可緩解,但不能 。
2.生姜擦頭皮生發比起桑葉側柏葉,這個方子更深入人心,用過的人更是數以萬計,只是有的人說有用,有的人說沒用,到底有沒有用。得看你脫發是什么類型。生姜中含有的姜辣素可刺激頭皮,加快頭皮上的血液循環,改善頭皮環境和營養供給,促進毛囊營養吸收,對于斑禿和早期稀疏有不錯的生發效果,但如果說是禿頂、禿額角、嚴重的脫發,生姜就沒效了,而且任何藥物也不會有效,只能考慮植發。所以說并不是偏方無效,而是看脫發嚴重程度。
總結 :對斑禿、頭發稀疏,因為精神壓力大掉頭發這類脫發有用,對發際線后退,禿頂等脂溢性脫發效果有限。
3.用醋洗頭可防脫護發在洗發水里加點醋,洗完頭后,頭發會光滑柔順,這是由于人的毛鱗片有一個特性,遇到堿性環境會張開,遇到酸性環境會閉合。洗發水一般都是弱堿性,洗完頭發后毛鱗片大面積張開,張開就意味著脆弱,保護不好就會毛鱗片受損,導致第二天頭發毛躁不平。而醋為酸性,可以幫毛鱗片閉合,毛鱗片閉合后頭發當然又柔順又光滑。此外,白醋還可以 殺菌,清除油脂,改善頭皮環境。
總結 :有一定的好處,柔順養護頭發的效果不低于護發素,可在洗發水中摻入部分,這樣使用更溫和,直接用醋洗頭也可以,但次數不宜過多,一周一次即可。
4.鋸棕櫚提取物可 脫發鋸棕櫚主要分布在美國氣候溫暖的東南部,如南卡羅萊那、密西西比到佛羅里達州一帶,被認為是植物中的“非那雄胺”。
研究發現,鋸棕櫚果實萃取富含脂肪(月桂酸,油酸,豆蔻酸,鋸棕酸)多糖和植物固醇,對人體激素有調節作用,現在被大量用作保健品,用來保健前列腺功能,也可以抑制男性雄性激素脫發,目前市場上有鋸棕櫚膠囊和含有鋸棕櫚成分的洗發水(比如阿瓦隆洗發水),屬于外國人最流行的生發偏方成分。
總結 :可抑制雄性激素脫發,但屬于保健品,并不能替代藥物的作用,對非那雄胺副作用有疑慮的朋友可是嘗試一下。
5.洋蔥擦頭皮生發在不方便買到生姜的國外,老外自足自給找到了替代品,洋蔥。洋蔥富含維生素C和槲皮素,有減少細胞氧化,降低膽固醇水平,西亞很多 堅信:洋蔥可以 脫發。
一項臨床研究表明:斑禿患者用洋蔥汁擦拭頭皮,一天兩次。這六周中,87%的參與者認為頭發已經重新生長。這篇研究被發表在皮膚病學雜志。
總結 :同生姜
6.維生素B族可 脫發大家知道維生素B族是促進頭發生長的一個偏方,而且長期吃維生素B片還能減少頭發出油。作為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族幾乎沒有任何副作用, 可以放心吃,即使不考慮頭發問題,對身體健康也有利無弊!
總結 :放心吃,對于營養型脫發有效果,其他的起輔助作用。
7.迷迭香精油 脫發拉美地區最有名的 脫發偏方。被稱為植物中的“米諾地爾”。
美國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測試了100名雄激素性禿發的男性,要求其中50名男性使用2%的局部米諾地爾進行 ,其余的50名就用迷迭香 。經過六個月的測試,發現在這兩種 下,所有的男性毛發都有明顯的增加,且在對照試驗中,迷迭香組 沒有頭皮發癢等現象。
總結 : 無公害性,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危害或是造成過敏,對于生發、改善發質和平衡油脂卻能起到不俗的調理作用,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試。
以上幾種偏方,廣為流傳,且有著一定的科學依據,愿意去嘗試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但脫發原因較為復雜,偏方可能并不會對每一個人都有作用,大家可以將其做為一個參考,如果沒有效果或者脫發已經較為嚴重,建議還是尋求正規的醫療途徑。
【作者】神木市特殊教育學校 楊宇2022年8月4日(農歷7月7日)
一、農歷七月初七日夜,氣候溫暖草木香今天是傳統的節日七夕節。在古代,農歷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傳統節日中最浪漫、最唯美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眾所周知,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二、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我認為,古人非常重視。每逢此節,女子們穿針乞巧,好不熱鬧。《風俗記》中載有:“七夕,牛郎織女當渡河,使鵲為橋。”的浪漫故事。文人墨客更愛借此為題,頻出佳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鵲橋仙·纖云弄巧》秦觀)“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辛未七夕》李商隱)“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秋夕》杜牧)三、七七有雙吉之意,初七日勿想惡事農歷七月初七,不僅是七夕佳節,也是個非常吉利的日子,七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古人云:“初七日勿想惡事”。七月初七與道教有關,農歷七月初七,大多數人或許只知道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但這更是道教的一個重大節日。我認為,“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四、草書喜寫七十七,七十七歲稱喜壽“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給亡人做道場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在,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我認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五、女子的穿針弄巧,墨客的淺唱游吟我認為,無論是女子的穿針弄巧還是墨客的淺唱游吟,作為傳統的重要節日——七夕,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意義。而這天,是道教三會五臘日三會日的中會日,對古代廣大的讀書人而言,也是個重要的節日——魁星誕、曬書節。七夕為道教中會日、道德臘日。早在東漢時,道教就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初七日為三會日的中會日。六、還有七夕取水俗,七夕水為天河水三會日是早期正一道道民聚會的三個日子。在此三日里,道民須赴本師治所,道官宣講科戒,接受三官考核功過,以定受箓之等次。七月初七又是道德臘日。道經記載此日五帝會于西方七炁素天,校定生人骨體枯盛,臘日宜修齋,祭祀,誦經懺悔,總的來說,是一個宗教意義濃厚的日期。眾所周知,此外在我國一些地區,還有七夕取水的習俗,七夕水為天河水。據載“(七夕)取河水、井水貯甕,經久不變味,取新汲井水貯之,以備和藥,經歲不腐,謂之“ 水”,有功于人。”七、或為藥餌來和藥,還用釀酒制醋醬七夕水不僅僅名字異于常水,其水質也不同尋常。人們取七夕時節的水或飲用,或清潔身體,或為藥餌,用來和藥,還用來釀酒,制醋造醬等等,用途甚廣。一個習俗能長期流傳也并不是沒有原因的,七夕水是否真的如此清涼 且經年不腐?感興趣的不妨試一試。我認為,七月初七日為魁星誕,所以,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八、讀書人鄭重祭拜,期盼能奪魁高中眾所周知,北斗七星的 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期盼奪魁高中。因此“七夕”保持了最早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魁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道教中主宰文運的神。魁星信仰盛于宋代,是古代讀書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文昌帝君,元明以后,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九、魁星誕,吟詩作文文昌會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農歷七月七,為魁星誕。唐宋時,狀元高中,有“魁星點斗,獨占鰲頭”之譽。我認為,古人大有深意。蒲松齡《聊齋》也有一篇關于“魁星”的故事:“鄆城張濟宇,臥而未寐,忽見光明滿室。驚視之,一鬼執筆立,若魁星狀。急起拜叩,光亦尋滅。由此自負,以為元魁之先兆也。后竟落拓無成,家亦雕落,骨肉相繼死,惟生一人存焉。彼魁星者,何以不為福而為禍也?”十、七月初七曬書節,蘇東坡曬書故事我認為,在古代讀書人為保佑自己考運亨通,拜魁星成了一種民間信仰。七月初七曬書節,關于古人曬書,有一段故事。某日,蘇東坡飯罷,敞著肚皮躺在院落中。他環顧身旁的侍女問:“我肚中何物?”一女說是文章,東坡不以為然。又有一女說是智慧與見識,東坡以為并不恰切。此時被蘇東坡視為知音的王朝云,說:“學士所曬,是一肚不合時宜”。十一、曝書偶忘今朝是,乞巧欣逢此夕臨我認為,所謂的“一肚不合時宜”,王朝云暗指蘇東坡多次被貶,不容于官場。漢代崔寔《四民月令》中,最早記載了曬經書而不蠹(dù)的習俗。明朝陶宗儀有詩《七夕次萬山韻》:“曝書偶忘今朝是,乞巧欣逢此夕臨。”清朝乾隆皇帝有詩道:“正當復七日,……曦朗曝書宜”。可見,七夕曬書,是很普及的民間習俗。十二、七月初七道德臘,學業文籍官降益七夕節禁忌,除了傳統的乞巧節之外,七月初七為道教五臘日之一的“道德臘”。道教據古代臘日祭先祖、百神之制,創五臘日(南北朝成書的《赤松子章歷》已載此),至今為道教所奉行。據《赤松子章歷》記載:七月初七道德臘,五帝校定生人骨體枯盛,學業文籍,名官降益。其日可謝罪、請福、服氣、沐浴、祭祀先亡。其日不可伐樹碎石,食啖酸咸,乘騎臨險。可導引攝理,展舒筋骨。我認為,他對讀書人更為重要。十三、七月除了七夕外,七月十五中元節七夕是個吉祥的日子,卻唯獨不適合交配。農歷七月有兩天是非常重要,且要禁欲的,其中就有七夕。這在眾多民俗古書中均有記載,如:《急救廣生集》:“是月初七日,切戒,勿想惡事。十五日犯,損壽。《楊公忌》:“是月初七為道德臘,十五日為中元,二日戒夫婦入房。”七月除了七夕外,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也就是鬼節,這一天也是要禁欲的,看來我們要小心應對。十四、三月三植物通靈,端午時艾草陽旺我認為,某些日子天生帶有神性。比如我們之前講過的特殊日子:農歷三月三、端午,還有七夕,這些日子因為陰陽特殊的角度,具有某些特殊精氣神,會讓在此時生長的生物也多少具備些這種能量。比如三月三這天的植物通靈的特別多,五月五日端午時采摘的艾草陽氣最旺,所以這兩天也是傳統的采藥旺季。古來采藥,其實采的是植物的巔峰狀態!十五、讀書人的曬書節,可以曬書曬皮草七夕這一天,是除端午節之外,被古書記錄最多的日子。那么,這一天,有什么特別呢?宜曬書、曬皮草,《云笈七簽》云:七日曝皮裘,可以避蛀。《家塾事親》曰:七日取角蒿置氈褥書籍中,可以避蠹。我認為,七夕有文化氣息。《法天生意》云:又可避蛇。收芙蓉葉可以治腫,干為末,醋調一味敷腫上,可消。七夕也是讀書人傳統的曬書節,可以曬書、曬皮草,防蛀!十六、七夕這天采角蒿,曬干可以放書里我們知道,角蒿,就是中藥羊角透骨草,是一味生長很廣泛的植物,七夕這天采角蒿,曬干了可以放在書里、褥子下面避蟲,也可以避蛇。角蒿香氣襲人、濃郁芬芳,芳香可祛穢。宜草藥煮水洗頭,《攸縣志》:,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舊時女子不常洗頭,到了七月初七這一天,則家家婦女皆要用草藥洗頭。去山上采荊樹葉荊柳葉、柏葉、桃枝……煮水就可以洗了。十七、七夕夜登樓危樹,安排宴會賞節序另外,根據古書記載,七夕還是采麻葉、蓮花、蒺藜子、芙蓉葉、等草藥的好日子,也是制作一些特別藥膏、藥丸的日子。我認為,七月七,真的是很特別的一天。古人在“七夕”時有許多民俗活動。南北朝時就有所謂“七夕節”,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十八、宋時七夕女兒節,仰首星空默禱告從古至今,宋時以七夕為“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禱告,根據所看到的迷蒙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為“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氣在朦朧月色中以絲線連穿7個針孔。我認為,七夕節的民間習俗很多,不是單純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選擇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紅豆。紅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講,北方最講的還是結。十九、女孩子就是乞巧,男孩子就是乞文我認為,七夕最早的來源據傳跟星宿崇拜有關,北斗七星的 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古代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單身的女孩子更要拜銀河,在南瓜棚下冥想,傳說能收獲千年不渝的愛情。有一種乞巧的,越下雨天越黑,就去逮蜘蛛,放在小盒子,隔一段時間看蛛網結得怎樣。女孩子就是乞巧,男孩子就是乞文。二十、下雨水洗臉洗澡,可以明目并爽身現在也有人玩,他說想考博士等等,也在乞文。還有一種下雨了,是云彩了,就觀云乞巧,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這些云彩像什么。如果仔細望天空,有的云彩像動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寶物,有的像飾物,誰看到什么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壓壓的,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風調雨順,寓意著五谷豐登。下雨接水,用這種水洗臉、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可想而知,這水就是神水。二十一、織女七夕牽牛會,民眾趁機祭祀她我認為,七夕是吉日,最適合做一些美好的事!乞巧是古代婦女 需要,為什么七夕乞巧?祭祀禮儀有什么思想背景?我以柳宗元《乞巧文》作為個案來展開分析。七夕乞巧,一般都是由女性在晚上舉行。按照傳說,織女七夕即將與丈夫牽牛相會,自然十分高興。民眾趁機祭祀她,向她禱告。這個時間選擇很有道理。祭祀對象是織女,不是牽牛。因為她是天之女孫,而且只有她才掌握“巧”,跟牽牛無關。二十二、專心紡績不戲笑,潔齊酒食奉賓客我認為,這當然跟婦女的社會分工直接相關——所謂男耕女織是也。古代婦女有所謂“四德”。《禮記·昏義》云:“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個“婦功”就是紡織、刺繡、縫紉之事。當然,《后漢書》班昭《女誡》所說“婦功”云:“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在紡織之外,增加了做飯。總之,紡織縫紉是古代婦女的主要社會職責。因此,婦女乞巧,充分反映了她們的生活需要。二十三、七月七夕五更時,謂有巧云見天半乞巧習俗得到普遍流傳,織女這個傳說人物實際是古代天下婦女的典型代表。我認為,當代女性不大做縫紉工作了,對乞巧的需要就弱化了。所以,現代七夕節衰亡是有現實原因的。但是主要原因還是現代激進知識分子對傳統節日的盲目批判造成的。五四之后,激進的知識分子批判乞巧。《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三《南京采風記·歲時瑣記》對南京乞巧有批評:“七月七夕五更時謂有巧云見于天半,于是閨女皆乞巧焉。二十四、日中曬夜露一宵,七日細草浮水狀乞巧之法:于初六日取凈水一碗,置日中曬之,夜露一宵。初七日清晨,折細草,取浮水中,視其下所現之影形狀如何而有種種名稱,或戥子,或算盤,或針,或如意,或必定,牽強附會,以占休咎。”我認為,在現代激進主義知識分子攻擊下,乞巧方法基本消亡。柳宗元家舉行的七夕祭祀,祭品是面食和蔬果。尤其是其中的瓜還剖成犬牙交錯的形狀。沒有肉食。表明這個祭祀不是大型祭祀。二十五、婦女心靈手巧外,還需要愛情婚姻主要是水果,跟織女的職掌有關。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六《主瓜果》:“緯書:‘何鼓(河鼓)星主關梁,織女星主瓜果。’《晉(書)·天文志》云:‘織女三星,天女也。主果蓏(luǒ,草的果實)、絲帛、珍寶。王者至孝,神祗咸喜,則織女星俱明。”這是從信仰方面的解說。我認為,現實層面,則是七月初是瓜果成熟的季節。求愛、求子嗣是婦女的第二需要,古代婦女除了需要心靈手巧之外,實際還需要可靠的愛情婚姻。二十六、婦女再心靈手巧,巧婦難無米之炊綜上所述,婦女再心靈手巧,她主要是主內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個“米”,就是家庭主要生活資料要依靠丈夫的勞動所得。因此,七夕除了乞巧,還要祈求愛情。這就是七夕求愛情、求子嗣的習俗的根本原因。同時,社會也需要女性為社會生育下一代。如果說生活技巧是婦女 需要,那么求愛、求子嗣則是婦女的第二需要。這方面對于當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鳳仙花是一種很天然的一種植物,用來染發的效果不錯,同時對人體也沒有什么傷害,這可是一舉兩得的染發。染發具體方法如下:
1、首先將熱茶水、適量蜂蜜、1個雞蛋,加入鳳仙花,攪拌均勻,加檸檬汁,有條件的 加專業烏斯瑪油可以更好的烏發和生發,添加其它的油將引發頭皮屑,同時防止添加劑。
2、這一步熱茶水可以換成桑葚水,桑葚的烏發作用更好,而蜂蜜和雞蛋可以不加,作用不大,就是增加了粘稠度而已。
3、之后把很燙的頭發包起來,進行揉搓,揉勻了,帶上浴帽停留20分左右。在染之前,不要用護發素。晚上洗頭沖洗干凈即可,白發染出來的效果是偏紅色,和黑發在一起的感覺就像是挑染,效果很好的。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于,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 傳統節日,農歷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其起源于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后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 批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被認為是“情人節”。
七夕節的習俗一: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始于漢,流于后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7月7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七夕節的習俗二: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節“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七夕節的習俗三: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節的習俗四: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稱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七夕節的習俗五: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六: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時值,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還有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人人都會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
而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七夕節的習俗七: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七夕節的習俗八: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節的習俗九:拜魁星
民間傳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 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七夕節的習俗十: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門票)圖案,稱為“花瓜”。
七夕節的習俗十一: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人劉克莊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人們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七夕晚(廣州人多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連指甲也涂上了紅色,然后把早已準備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鮮花、時果以及脂粉等擺放在廳堂的八仙臺上,還要有一盞油燈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間。此時,有錢人家的廳堂布置得錦屏繡椅、富麗堂皇,一般人家盡量把廳堂擺設井然。
一切都安排停當以后,姑娘們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此時,除了邀請親戚朋友前來作客以外,還要請鄰里中相識與不相識的姑娘們一起拜神,觀嘗巧藝與玩具,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如巧藝與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稱贊,主家姑娘就越高興,越感到榮耀。廣州的姑娘們說,像這樣能在眾人面前展示手藝,一生是投有多少回的。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古稱金針度人),如一口氣能穿過七枚針孔者被稱為巧手(得巧),穿不到七孔針者則“輸巧”。
七夕節的習俗十二:針者則“輸巧”
正如唐代詩人所描繪:“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看尋。”再后便焚燒紙制的圓盒(梳妝盒),盒里裝有紙制的衣服、鞋、脂粉、梳妝鏡、梳子等,每樣一式七份。祭拜儀式結束后,八仙臺上的擺設保持不動,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們互相串訪時參觀、評議。據明清和時期的一些書籍所載,廣州姑娘于七夕中展示出來的巧藝,有一粒谷粒大小的繡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瓏輕飄的小羅帳,還有特制的蓮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灑杯大小,盆內描有兩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難以區別。到了初七晚,繼續如昨晚一樣祀神,稱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七夕過后,姑娘們所制作的工藝品、玩具等
七夕節的習俗十三: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過 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門票)沉香浦的活動。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石門浦水質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時返照兩山,有時會像海市蜃樓(門票)一樣在天空出現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運氣看到奇最的出現,故姑娘們七夕游石門沉香浦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很是熱鬧,也成了一個節日的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十四: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七夕節的習俗十五:婦女洗發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節的習俗十六:結扎巧姑
陜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七夕節的習俗十七:拜“七娘媽”
閩南和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