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一次要我回答有關安徽的問題haha,雖然我不是蕪湖的>O<首先,江南 茶市是指位于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峨橋鎮。峨橋茶市形成于上世紀 80年代末,一開始只是附近農民搭起的騎路攤位。后來市場規模越來越大,發展的越來越好。先后獲得“全國重點專業茶葉批發市場”、 內貿部確定為首批81家重點聯系市場之一(茶葉市場僅峨橋一家)、“綠色批發市場示范單位”、“全國重點茶市”等稱號。
謝邀!
(頭一次要我回答有關安徽的問題haha,雖然我不是蕪湖的>O<
首先,江南 茶市是指位于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峨橋鎮。峨橋茶市形成于上世紀 80年代末,一開始只是附近農民搭起的騎路攤位。后來市場規模越來越大,發展的越來越好。先后獲得“全國重點專業茶葉批發市場”、 內貿部確定為首批81家重點聯系市場之一(茶葉市場僅峨橋一家)、“綠色批發市場示范單位”、“全國重點茶市”等稱號。其中“不是茶鄉,勝似茶鄉”,“買不到的茶葉到峨橋來買,賣不掉的茶葉到峨橋來賣”,也成了峨橋人引以為豪的兩句話。
非為茶鄉茶飄香可知"江南 茶市"其實在當地并不產茶,那這個名號是從何而來的呢?
據《繁昌縣志》記載:"浮山 環匝四十余里,山產茶 ,歲可數千鐘,士民烘焙得法,謂之炒青,品味清美,不在松蘿、龍井之下;但其利盡飾于四方,每谷雨時,四方人提筐攜簍,鱗集市場,籠之以去。"可以知道,峨橋靠近浮山,明清時,因浮山產茶,當地農村一些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就肩挑茶葉走四方,賺錢養家糊口。這些人中,以鐘、唐、崔、伍四姓村落農民最多。前,這里曾有座岳山廟,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岳山敲鐘擂鼓,發跡鐘唐崔伍",當時茶葉經營盛況可見一斑。初年,鐘、唐、崔、伍四村農民,仍靠一條扁擔肩挑茶葉,闖蕩南京、無錫、蘇州、上海等地,參與各地茶葉市場競爭,本地茶源不足,他們就到涇縣和徽州去販運。
到了抗戰期間,峨橋農村仍有幾十個茶葉商販在南京市場流動,一直持續到全國解放。解放后,由于經濟政策原因 個體商販曾一度銷聲匿跡,直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發展,鐘、唐、崔、伍村的農民又紛紛做起了茶葉生意。由于家住農村,為運輸方便,他們將采購回來的茶葉存放在峨橋街上,再轉運出去,這樣西街路旁就成為茶葉的中轉站。由此,峨橋初步出現銷售茶葉的市場。到后來市場規模越來越大,進而穩居江南之首。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峨橋先后被 批準為"全國茶葉專業批發市場"和"全國重點茶市"。在1992年,時任全國政協副王光英欣然題字"江南 茶市"。由此得名而來。
1、三河米餃
三河米餃是源自安徽合肥三河古鎮的一道傳統小吃,米餃的餃皮是使用秈米粉制作的,內場是用五花肉和各種調料制成,然后油炸至金黃即可,吃起來外酥里嫩,非常美味。
2、徽州毛豆腐
徽州毛豆腐也叫窗豆腐,是安徽徽州一帶的傳統名吃,是將豆腐切塊后發酵,在發酵的過程中會長出很多白毛,然后再將豆腐油煎后紅燒而成,味道十分鮮美可口。
3、黃山燒餅
黃山燒餅是源自安徽省黃山市的傳統特色小吃,是用面粉做皮,用梅干菜、肥肉作餡,經過多道工序烤制而成,剛出爐的黃山燒餅外觀色澤金黃,吃起來香酥可口。
4、宿州SA湯
SA湯是安徽宿州的一種傳統名吃,是將雞、豬排等燉好的湯澆在生雞蛋上攪拌而成,湯味入口鮮咸,在冬天食用還能夠驅寒暖胃,還曾受到乾隆皇帝的贊譽。
5、淮南牛肉湯
淮南牛肉湯是源自安徽淮南的特色小吃,如今在全國各地都非常流行,淮南牛肉湯主要是使用黃牛肉、粉絲、千張等制作而成,肉肥湯鮮,味道十分可口。
6、符離集燒雞
符離集燒雞是源自安徽宿州的特色美食,也是徽菜十大經典名菜之一,其選料講究,制作方法精細,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制成,制成后的符離集燒雞色佳味美,肥而不膩。
7、壽縣大救駕
壽縣大救駕是源自安徽淮南壽縣的特色名點,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主要是使用面粉、豬肉、核桃仁、青紅絲等原料制作的,外觀色澤金黃,吃起來酥脆可口。
8、徽州苞蘆課
徽州苞蘆課是徽州地區非常流行的一道特色小吃,主要是使用當地特產的山苞蘆為原料制作的,外觀色澤金黃,吃起來十分酥脆,是極佳的佐茶和佐餐食品。
9、蝦籽面
蝦籽面是源自安徽蕪湖的一道傳統小吃,蝦籽采用的是長江中青蝦的籽,再加上手工制作的面和純骨頭熬制的面湯,味道十分鮮美,面條吃起來也十分筋道。
10、績溪撻課
績溪撻課是源自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的一種傳統面食,主要是使用面粉制作的餅皮包上香椿、腌菜、南瓜、蘿卜絲等餡料放在鍋中烙熟即成,味道非常可口。
在我們剛剛大學畢業準備找工作的時候,身邊的親戚朋友肯定都跟我們說過一句話:“去考個事業編公務員吧,旱澇保收,考上了這輩子就不同愁了。”尤其是2020年,受影響,全國很多私營企業都面臨著倒閉的風險。人們更加覺得在事業單位工作就相當于獲得了一個鐵飯碗,今年報考事業編的人數也再創新高。事實上,在事業單位工作不僅僅是工作穩定、收入可觀,還有一些其他的福利待遇也要高于一些私營企業。作為過往在事業單位工作的人來說,也想跟大家聊聊事業單位福利待遇的這些事兒,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后可以享受哪些福利待遇?(一)養老金和終身醫保待遇
可能很多朋友會比較疑問,在私營企業工作,退休后也能領取到養老金。
1、從享受養老金和終身醫保待遇的人數對比
據官方統計,我國新成立的私營企業平均生存周期為3年。由于私營企業的不穩定性,有很多人經過不斷的工作變動,最終是不夠養老保險的繳費年限,退休后是無法領取到養老金的,更別提享受終身醫保待遇了。(一般情況下,醫保的繳費年限要長于養老)。而如果在事業單位工作的話,工作相對比較穩定,人員流動性也比較小,基本上每個人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都可以領取養老金,并且大部分也都可以享受到終身醫保待遇。
2、從退休后養老金的核算金額對比
目前全國已經使用了統一的養老金核算公式,影響養老金的因素主要與我們的繳費年限、繳費基數、繳費比例相關。一般情況下,事業單位的員工都是按照自己實際的薪資以及高的繳費比例去進行社保的繳納的,繳費的年限也比較長;而部分私營企業,為了節約人工成本,員工的保險都是按照 的繳費基數以及繳費比例進行繳納的,繳費年限也相對短一些。所以,事業單位退休后人員的養老金普遍是要高于私營企業的。以深圳為例,一般事業單位的退休的人員其養老金大概在8000-14000元/月;而普通企業退休的人員其養老金大概在3000-7000元/月;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
(二)職業年金
職業年金是專門針對機關事業單位設立的一種補充養老保險。一般有單位與個人共同繳納。單位承擔8%,個人承擔4%。所繳納的金額全部都會計入到員工個人賬戶中。在員工退休后,可按月或者一次性領取。職業年金對我們退休后的收入也能起到不少的幫助。
(三)過節費以及節日禮品
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后,由于檔案以及黨組織關系等還歸屬于事業單位。所以每年過節或者年底的時候,都會發放一些過節費或者節日禮品給到我們的已退休人員,彰顯事業單位的人文關懷。
(四)老年活動中心以及定期療養活動
一般事業單位都設有自己的老年活動中心,定期也會舉辦一些活動。在員工退休后,可以到老年活動中心,看書、打乒乓球、羽毛球等,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并且一部分事業單位還會舉辦療養活動,以北方來說,冬季會組織一些溫泉療養活動,自愿參加。
(五)采暖補貼
采暖補貼會主要針對的是北方城市,在冬季北方城市都會供暖,每年需要繳納采暖費。對于事業單位退休的人員來說,單位也是給報銷采暖費用的。一般會按退休前的崗位職級確定可報銷的標準。
(六)喪葬費以及一次性撫恤金待遇
如果說退休員工因病去世的話,其家屬可以申請領取死亡待遇。當然,只要是可以領取養老金的退休人員,在其去世后家屬都可以領取相關待遇,但是領取標準會有所不同。以青島為例,如果是企業退休人員因病或者非因公死亡,一次性撫恤金的標準是按照10個月本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發給;如果是針對于事業單位人員,是按照20個月本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發給的。
寫在最后:相信很多人從小到大已經聽過無數遍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優勢了。但是究竟如何選擇,還是要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來確定。任何工作都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如果選擇事業單位工作,優勢就是穩定、工作比較輕松,收入以及福利相對來說也會多一些。缺點就是個人晉升會慢一些,有一些人可能到退休了還是一個基層的員工。可凸顯個人價值的地方并不多;反觀一些私企以及外企,缺點就是比較不穩定,可承擔風險較大,并且福利方面會差一些;優勢就是個人價值實現感強,只要自己有能力,就有比較大的晉升機會以及晉升空間。如果晉升到一定水平,薪酬收入也是非常可觀的。所以各有利弊,我們還是需要根據自身的性格以及實際情況去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就好。
如果是你的話,在事業單位和民營企業之間會如何做選擇呢?你認為是事業單位好還是民營企業好?歡迎留言,我們共同探討。
以上就是我對于這個問題的看法,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認為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評論、轉發、點贊哦!
我是@職場敬心說,您身邊的職場顧問!
在安徽省南部、長江南岸。池州市駐地。面積2516平方千米。人口62.6萬。轄4街道辦事處、13鎮、8鄉。區駐貴池。
隋開皇十九年(599年)置秋浦縣,屬宣州。以秋浦水為名。唐永泰二年(766年)徙今治,為池州治。
五代吳順義六年(926年)改為貴池縣,以縣西貴池得名。元為池州路治。
明、清為池州府治。1914年屬蕪湖道。1927年直屬省。
1949年為皖南行署區池州專署駐地。1952年屬安慶專區。1965年復為池州專署駐地。1971年屬池州地區,1980年屬安慶地區。1988年撤縣設貴池市,屬池州地區。
2000年池州地區和縣級貴池市撤銷,改設地級池州市;原縣級貴池市改置貴池區。地處九華山西麓低山丘陵與長江沿江平原結合地帶。東南部低山與九華山地相連,老山海拔1156米為最高點。中部以丘陵區為主。西北及北部為沿江沖積平原。秋浦河自石臺北入區境,納龍舒、白洋諸河北至池口入長江。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農產有稻、油菜籽、棉花、苧麻等。林產以松、杉、毛竹為主,并產油茶、油桐、烏桕、棕片、筍干、板栗和桔梗、黃連、薄荷等藥材。礦產有銅、鐵、錳、鉛、鋅、煤、硫黃、石灰石、螢石、大理石等。有造紙、制茶、水泥、農機、化工、化肥、冶煉、紡織、釀酒等廠。318國道、貴銅、殷石公路縱橫貫穿區境。長江、秋浦河為航運干道。貴池在區境北部,秋浦河、白洋河匯流入江處。古稱貴口、池口,或連稱為貴池口。五代建縣以1985年35歲運來,歷為州、府治,為東南歷史名城之一。有長江路、秋浦路與杏花路、九華山大道等干道縱橫相交成井字形,構成市中心區。長江路直抵江岸碼頭。318國道經此。為貴銅公路起點。有池州港。名勝古跡有齊山、杏花村等
現在好多了,以前的蕪湖扒手非常多,也就是小偷,現在幾乎沒有了。
蕪湖相對一些大城市來說少了一些繁華,多了一些人情。沒有大都市的車水馬龍,卻有著當地人的風土人情。在互聯網這么發達社會,很多的工作都可以在網上進行了,蕪湖的消費很低,打的起步價只有6元,出去看看世界也沒有那么難。
在蕪湖市有一個比較大的茶葉市場“安徽 茶市”讓對一些愛喝茶葉的朋友可謂是相當大的福利。奇瑞汽車也座落在蕪湖市的鳩江區內,讓這個三線城市有了更多經歷發展。
主要還是風土人情,一般到了節假日都會有一些或大或小的活動。比如說走馬燈,請神一類的,相信在大都市是根本看不到這些的。一般都是本地人演出的,朋友們如果遇到請神的可千萬別跟他說話,一說話就漏氣了,神走了寓意來年會有磕磕碰碰。總的來說蕪湖是一個節奏比較慢,生活條件以及環境都很不錯的地方。
蕪湖,簡稱“蕪”,別稱江城,安徽省地級市、雙核城市、長三角大城市、華東地區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安徽創客之城,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蕪湖地處長三角西南部,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是華東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全國綜合交通樞紐。截至2015年,蕪湖市下轄4個市轄區、4個縣,4個 開發區,總面積6026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365.4萬人。截至2015年末,擁有普通高等院校10所,在校大學生16.29萬人。
蕪湖自古享有“江東名邑”、“吳楚名區”之美譽。蕪湖是 歷史文化名城,明代中后期是著名的漿染業中心,近代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把蕪湖辟為通商口岸,成為近代安徽開放的先鋒,因“長江巨埠、皖之中堅”(語)名譽華夏,有“云開看樹色,江靜聽潮聲”之美譽。如今的蕪湖港是長江水運第五大港、安徽省最大的貨運、外貿、集裝箱中轉港, 一類口岸,年通過能力5000萬噸。2016年2月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蕪湖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2016年-2020年)》,至此蕪湖成為安徽第二個、全國第四十個獲批建設軌道交通(地鐵)的城市。今天“胖哥吃特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蕪湖的當地特產,歡迎大家關注“胖哥吃特產”。
無為板鴨無為板鴨也稱為無為熏鴨,是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傳統清真名食,始創于清朝年間。無為板鴨選料精細,首選上等麻鴨,制作考究,工藝復雜,先熏后鹵,天然煙熏芳香。成品鴨金黃油亮,皮脂厚潤,肉質鮮嫩,醇香味美,兼具北京烤鴨的芳香和南京板鴨的鮮嫩。
瓜子蕪湖被人們稱為“瓜子城”,其中又以“瓜子”最為出名。“瓜子”是年廣久創立的著名瓜子品牌,也是蕪湖特產之一。“瓜子”因多次在高層提及年廣久并收入《文選》而聞名全國,號稱“ 商販”。《文選》第三卷注釋第43條,這樣解釋“瓜子”:“指安徽省蕪湖市的一家個體戶,他雇工經營,制作和銷售瓜子,稱為‘瓜子’,得以致富。”
蕪湖腐乳蕪湖腐乳是一道小吃,功效:桂花腐乳芳香馥郁,具有化痰散瘀、暖胃止痛的功效;芝麻腐乳香濃味鮮,能補中健身,抗 病延壽;多味腐乳由于加入多種香料,具有咸、甜、酸、辣、麻、香等多種味感,頗為消費者喜歡。品種:有紅方、青方、糟方等,各具風味。紅方腐乳加入紅曲,色澤紅艷,咸辣醇香;糟方腐乳加 入黃酒精,色澤乳白,有濃厚的糟香和氨基酸的復合香味;青方腐乳色澤青白,臭中有奇香, 非常鮮美。新創制的桂花腐乳、芝麻腐乳和多味腐乳都有特異風味。
蕪湖蟹黃湯包早在20年代初期,蕪湖“同慶樓”、“醉春”、“一品軒”等大餐館供應的蟹黃湯包就享有盛名。著名的白案點心師傅劉厚富、黃家治制作的湯包尤為考究,成為商家大戶洽談生意,招待親朋的必備名點。至今,“蕪湖酒家”、“豐富酒家”等名館仍應時有售。傳統的技藝得到發展,風味特色更為考究。劉厚富老師傅的高徒、蕪湖酒家的“省級三級點心師”劉扣鎖制作的成品尤受歡迎。蟹黃湯包是用螃蟹、鮮肉皮、五花肉、精白富強粉作原料,佐以白糖、味精、醬油、蔥花、姜末、細鹽等配料制作而成。蕪湖蟹黃湯包用料精細,制作考究。需經過制作皮湯、芯餡、搟皮掐制多種工序。
奎湖漂魚奎湖最出名的算是美味漂魚了。正宗奎湖漂魚須選用奎潭湖產鮮活3斤左右鳙魚(俗稱胖頭魚),用奎潭湖甘甜湖水烹制而成。所謂"湖水燒湖魚",這樣的漂魚風味才更為獨特,食之有開胃健腦之功效。做法其實很簡單:將魚連頭劈成兩半,再切成半寸塊狀,以適量生粉、精鹽、醬油和水磨辣椒拌腌,十分鐘后,放入燒開的沸水中,再燒十五分鐘后加入密制配料和姜、蒜、等佐料即可食。此時,燒熟的漂魚沒了腥味,色艷味濃,肉質細嫩,魚湯也特別鮮美。
無為螃蟹無為螃蟹背甲殼呈青灰色,有光澤,腹為白色,金爪叢生黃毛,色澤光亮,臍部圓潤,向外凸。肢體連接牢固呈彎曲形狀,活動敏捷,四處亂爬,活力強勁。無為螃蟹風味鮮甜似長江野生蟹,具有以上特點者屬無為螃蟹之極品。
蕪湖三鮮蕪湖是濱江城市,襟南帶北,自古以風味美食聞名,“魚米之鄉”的豐饒與溫潤最能顯見于口腹之道。“風消檣碇網初下,雨罷魚薪市未收”;歷史上,城內東門就有水氣氤氳的魚市街、河豚巷、螺螄巷,城南長虹門外有干魚巷。極負盛名的“蕪湖三鮮”,即盛產于蕪湖段江面的鰣魚、刀魚和江蟹。民間流傳:“清明掛刀,端午品時魚,金菊飄香螃蟹磯。”雖當今由于生態環境變化,“三鮮”中前兩鮮已瀕臨絕跡,但蕪湖的魚鱉蝦蟹等水產品仍是極其充沛,不說那些名目繁多的煎、煨、炸、燉、糖醋、溜絲、清蒸魚之烹調口味,單是傳統美食蟹黃包子、蝦子面一提到名字就讓人食欲大動,幾不自持。
蕪湖“三刀三畫”蕪湖傳統特產“三刀三畫”,“三畫”指的是“鐵畫”、“堆漆畫”、“通草畫”。其中“堆漆畫”,“通草畫”是十分珍貴的手工藝品,現在已經十分難得一見。“三刀”是指剪刀、菜刀、剃刀。“三刀”為蕪湖市的傳統產品,剪刀生產始于明末清初,做工精細講究,為全國三大 剪刀(即蕪湖趙云生剪刀、杭州張小泉剪刀、北京王麻子剪刀)之一。可以說蕪湖是名副其實的“剪刀之鄉”。廚刀處理后可做到一刀三用,即前部用于片,中部用于切,后部用于剁。蕪湖剃刀,式樣美觀大方,刀口鋒利,耐磨經用,輕便靈活
繁昌浮山:《繁昌縣志,輿地志,山川》載:隱玉山 ,一名浮邱山,產茶 ,有洞曰浮邱,洞詳古跡,在縣東十五里靈巖鄉,十景“浮邱丹井”即此。《圖經》云:“山高三百仞,周環四十里,有浮邱洞、石壇、丹井、龍池,相傳龍潛于此。又有鎖虎石、觀音巖,仙人浮邱公隱處也。山頂有資圣院,舊名浮邱院。明正統五年,僧佛貞建。”(張志)邑人王焞云:“浮邱山,世傳為浮邱燒丹處,草木蒙蘢,巖壑窈冥,環匝四十余里。山產茶,歲可數千鐘,近日士民烘焙得法,謂之炒青。品味精美,不在松蘿龍井之下。但其利盡布于四方,每谷雨時,四方之人,提筐攜簍,鱗集場市,籠之以去,而士民消渴,反不得其七 碗 之用,所謂笠家露頂,屐家赤腳,此貧而遇者也。”
浮山山脈雄偉壯觀,高低峰十八對立,山勢奇形怪狀,逶迤起伏。山上古跡風景頗多:浮丘丹井位于主峰,井中常年有泉水。傳說浮山寺在建廟宇時,木材缺乏,寺中方丈正急得發愁,突然井中冒出木料,一根接著一根,方丈大喜。待到寺廟建成,有人叫喊木頭夠了,井中木材嘎然停止外冒,至今井底還有一根隱約可見的“木頭”。另外,浮邱石洞、觀音巖、鎖虎石、 拱橋、石蛙拜龜處、地藏王腳踏印等,均為神奇的遺跡。
浮山竹木成蔭、景色秀麗:數百畝茶林郁郁蔥蔥;數千種名貴中草藥材取之不盡;繁昌縣電視差轉臺鐵塔立于主峰高聳入云;盤山公路直達峰頂,此乃春游夏納秋賞冬觀的 去處,也是修身養性之圣地。
浮山曾有古寺,歷史十分悠久。據九華山志和繁昌志記載,浮山古寺為慈峰老僧募資修建,始建于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之久。始名為“大王廟”,北宋真宗年間廟宇增容更名為“地王廟”;明初朱元璋曾親臨浮山私訪,督修三進廟宇,改名為“浮山寺”(后稱為浮丘院,資圣院)。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乾隆帝來浮山寺,親手種植了紅白牡丹兩株,(據說牡丹花開到九十九朵以后再開的話,多余的牡丹花就被鳳凰銜走了,大概意味著皇帝乃九五之尊,九為最大),并賜名這里為“隱玉寺”。是時,浮山古寺晨鐘暮鼓、佛號經聲不絕,香火旺盛一時。浮山圣境曾引來高人歸隱。《繁昌縣志,人物志,仙釋》載:“相如 ,一名象如,合肥人。愛隱玉山巔之勝,止于懸崖斷壁中,緣竹編茅,不蔽風雨,虎狼暴至,率相曵尾去。山有寺頗饒,僧眾欲迎養之,相不許游人往參,饋果蔬粟麥則受,雖金錢滿彀弗顧也。靜夜空林,經聲從云際出。所居無半榻,朝夕枯坐其間。癯面方瞳,支節棱棱可數,涅槃先數日,與山鄰別云,后十余年,當復至。閱三歲啟龕視之,肌肉纖毫不損,里人涂體以金,爭擬之辟支佛云。”浮山覽勝,詩書流云。最早吟誦浮山的詩歌,為東周浮邱伯所作《原道歌》。描寫浮山最翔實的詩篇是(明)汪宗伊的《隱玉山歌》。初期,仍有普航老僧對廟宇進行過維修,但歲月滄桑,浮山古寺曾幾遭劫難,終毀于戰亂之中。而今國泰民安,經上級批準,有關部門正著手恢復重建浮山古寺。如今,浮山竹木成蔭,景色秀麗。數百畝有機茶林郁郁蔥蔥,林密茶茂,林以竹、杉、松為主,茶園穿插其間,分布于高山地帶,終年云霧繚繞,溪水不斷。曾經作為貢品的浮山茶不僅獲得 有機茶認證,還被評為“中茶杯”金獎,漸漸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盤山公路直達峰頂,山上建有電視調頻轉播臺和在原址上重建的浮山寺廟。
甄山,大山:傳說是浮山與繁昌境內的甄山、大山相互比試著誰長的高,各施計謀,壓制對方。甄山被大山用寶鐵箍套住,不再長高了,浮山用鐵扁擔朝大山頭上打擊,大山靈氣被打爛了,無法再長高了。大山反過來用鐵拂塵向浮山掃去,浮山周圍被燒成“九十九個澇,九十九個包”。從此,浮山也不能再長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