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一級茶與特級茶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條索上只求尚圓直,其它要求一致;到了二級茶對緊結勻整度要求有所放松,并允許稍含嫩莖;在標準中 的四級茶則條索粗實,尚勻整即可,允許有莖滋味達到醇正,湯色尚紅且明亮,葉底稍硬也都符合。
特級好。
六堡茶一級茶與特級茶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條索上只求尚圓直,其它要求一致;到了二級茶對緊結勻整度要求有所放松,并允許稍含嫩莖;在標準中 的四級茶則條索粗實,尚勻整即可,允許有莖滋味達到醇正,湯色尚紅且明亮,葉底稍硬也都符合。
而五級、六級茶則相比四級的更粗老,基本上勻整度欠佳,茶葉中都會帶有筋梗、莖梗,湯色也沒那么明亮深紅。
六堡茶與普洱茶的品質特點較為相似,均茶性溫和,滋味醇厚,且宜久藏,越陳越好,但也有所區別。
從保健功能上看,六堡茶與普洱茶均有很好的藥理作用,都是保健佳品。但六堡茶在祛濕和調理腸胃的功效尤其顯著,否則也不會在炎熱的東南亞倍受歡迎,成為黑茶家族中 的僑銷茶。
梧州市東鄰廣東,南接玉林,西連貴港,北通賀州、桂林。潯江、桂江匯于市區為西江。三江交匯處黃綠分明,人稱鴛鴦江。梧州集廣西水流85%以上,有“廣西水上門戶”之稱。
梧州市位于東經111°51′14″—111°40′,北緯22°58′12″—24°10′14″之間,北回歸線從市區通過,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21.1℃溫度,最冷月(1月)平均11.9℃溫度,最熱月(7月)平均28.9℃氣溫,年均降雨量1503.6毫米,全年平均日照為1915小時,日照百分率43.7。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豐沛的降水,廣闊的山地資源,非常適合于六堡茶產業的生產發展。
歷史淵源
六堡茶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清嘉慶年間,其以獨特的檳榔香味入選24個名茶之列。
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檳榔味而入名茶之列。同治版《蒼梧縣志》載:“茶產多賢產六堡,味厚隔宿不變”,說的即是蒼梧六堡茶。
經過發展,六堡茶的產地有蒼梧、賀縣、橫縣、恭城、貴縣、三江、河池、柳城等20余縣。在六堡茶區范圍內,有恭村茶、黑石村茶、羅笛村茶、離涌村茶、蠶村茶等,在歷史上最為有名的是恭州村及黑石村的茶葉 ,橫縣嶺溪所產茶葉品質和制法與六堡茶相近,亦統稱為六堡茶。
黑茶屬于六大茶類之一的后發酵茶,因為六堡茶有“越陳越佳”的特點,所以年份越久價格就越貴。
除了年份,六堡茶的價格還與茶葉的等級、倉儲環境等因素有關。此外,限量發行的珍藏版、紀念版及獲獎后的六堡茶,價格也會相對高些。
六堡茶是不排斥茶梗的。且據一些制茶老師傅介紹,有一定量富含纖維素的茶梗、粗老茶青參與渥堆發酵、陳化,其口感更甜醇平和。一定含量梗的比例、較為粗老的茶青,也會有利于后期陳化。
六堡茶是一款一年四季皆宜的茶。按照我國傳統醫藥學的說法,茶葉有寒溫甘苦等茶性的不同,對人體的功效作用也各異。因此才有了“夏天應喝綠茶,冬天應喝紅茶”等的說法。
但是六堡茶經過復雜的工藝,茶性溫和且含有豐富的有益微生物菌群,四季飲用皆有保健的功效。但是為了取得 的效果,你可根據季節的變化及身體的狀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六堡茶,如:溫和醇滑的廠家茶、鮮爽清新的社前茶、甘甜醇滑的霜降茶、亦或是藥用價值高的蟲屎茶等。
說起“多特利”,則是大名鼎鼎梧州中茶前身,廣西梧州茶葉進出口公司用來出口六堡茶之專用商標。由于“多特利”在粵語中諧音“哆得叻”,有多多得利,合作愉快之彩頭,被粵、港、澳及海外茶客廣為傳頌。很多人以為“多特利”年份久遠,而且往往將其與六堡那些6、7、80年代外貿茶劃等號。這個實際上是個誤區。當年出口之六堡,多以大簍為主,往往筐上就標個等級或干脆什么也木有。至于那些個外貿“三君子”盒裝茶也就較為晚期才出現。
真正“多特利”商標誕生于1996年。對比“三鶴”,廣西梧州茶葉進出口公司遠遠重視其商標的發展,通過膠帖、印刷等,慢慢將“多特利”與外貿六堡畫上了等號。此時距離2001年全國人大通過商標法尚有5年,可見中茶之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