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有泡飲過的茶葉或因為種種與原因不能再飲用的茶葉,倒掉可惜,其實殘茶還有很高的再利用價值。
茶葉的妙用
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有泡飲過的茶葉或因為種種與原因不能再飲用的茶葉,倒掉可惜,其實殘茶還有很高的再利用價值。
濕茶葉可以去掉容器里的腥味和蔥味。做完魚或海鮮后,鍋上或烤箱內會殘留腥味,這時可以趁鐵鍋或烤箱還熱的時候,在上面放上一撮茶葉,待其冒煙的后茶的香味便能驅散腥臭味,之后用水清洗干凈,便不會留下任何異味
2.將殘茶葉曬干,鋪撒在潮濕處,能夠去潮,因為茶葉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
3.殘茶葉干后,還可以裝入枕套充當枕芯,枕之非常柔軟,又能去頭火,對失眠等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很容易受潮,需要經常晾曬。
4.把茶葉撒在地毯上,再用掃帚掃去,茶葉能帶走全部塵土,茶葉的吸附作用不但可以吸收水分還可以吸附灰塵。
5.將殘茶葉浸入水中數天,澆在植物根部,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但是 不要把茶葉直接倒在花盆里,因為不方便打掃,會腐爛,有異味、生蟲。
6.將茶葉曬干,放在廁所或溝渠里燃熏,可以消除惡臭,具有驅除蚊蠅的功能。
7.干殘茶渣做鞋墊,可清除濕汗臭味,可減少腳臭的煩惱。
8.飯后用喝剩的茶水漱口,可漱出有害的微生物。
9.用殘茶擦洗鏡子、玻璃、門窗、家具、膠質板,和皮鞋上的泥污,去污效果好。
茶葉的妙用還有很多,歡迎大家評論補充。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茶的飲用歷史幾乎和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同步,人發現和使用茶的歷史由來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農氏時期,想要了解中華茶文化,認知“茶”字的變遷就是一個捷徑,就像這個問題問的:茶在古漢語中有什么別稱?
了解茶在文化當中的歷史脈絡,有助于我們更加快速的了解茶文化,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知茶給我們帶來的利好。知名茶文化學者、資深茶文化傳播者、@茶葉地理 主筆地理君來解析一下這個問題:
茶字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在茶字出現之前,”茶“有哪些名稱?
在古漢語中”茶“有哪些別稱?
茶在文化傳播當中的意義和影響力是怎樣的?
要了解茶在古漢語中的別稱,我們必須要追溯到源頭,從歷史文獻當中,對于茶的記載開始,探尋出茶文化的脈絡。首先,我們需要知曉,茶字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元代趙原畫《陸羽烹茶圖》
”茶“字是什么時候出現的?要搞清楚”茶“字最早出現的時間,我們需要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葉百科全書《茶經》,自從中唐時期的陸羽著完《茶經》,并開始在唐朝流行以后,”茶“才作為通用名稱,有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含義。那么,《茶經》里面是怎樣記述”茶“字的由來呢?
在陸羽《茶經》一之源的注解中說:茶…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注曰從草當作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爾雅。
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漢語,也就是說,在陸羽寫作《茶經》的時候,描述“茶”這種植物還沒有統一的說法,而據陸羽《茶經》注釋可知:“茶”字出自唐玄宗時的《開元文字音義》,但在當時,茶還有如上圖所示的三種不同的寫法,而到后來陸羽直接在”荼“字的基礎上減了一筆,在《茶經》里面全部采用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茶”字,可以說,是從《茶經》開始,“茶”字的形、音、義才得以確立。
因此,我們目前已知的資料表明,唐代陸羽《茶經》的撰寫及流行開始,“茶”開始成為通用的名稱。以致于宋代梅堯臣寫詩稱贊說: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出自《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然而,在“茶”字出現之前,在歷史文獻當中,能夠表示“茶”含義的文字有很多,在“茶”統一以前,究竟有多少字可以指代茶呢?
茶字出現之前,有多少字是指代“茶”的?其實,這個問題,《茶經》里面也給到了我們答案,在《茶經》一之源當中就有了詳細的說明: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經》百川學海本連帶上面提到的(木茶)和荼,在唐代陸羽之前,茶字就有這七種寫法,實際上,這不僅是茶字的七種寫法,也是唐代不同地域對茶的稱呼,接下來,地理君就和大家一一說說這些指代茶的字的來龍去脈。
最早出現的:荼
這七個字里面,最早出現的字是“荼”,字出《神農本草經》:
“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但是,《神農本草經》是否是神農氏所作,目前仍存有較大的爭議。但是荼作為指代茶的含義,在古書當中,出現的頻率還是比較高的,在《茶經》七之事里有了多條引用:
《神農食經》: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周公《爾雅》:槚,苦荼。《廣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欲煮茗飲……較早出現,作意義延伸或解釋用的字:槚、茗在上面的引用當中,我們發現,用來解釋荼的意思時,用到了兩個字:槚和茗,并且在相關的解釋里面,“槚”字懷疑是不同地區方言的不同,作為發音與“茶”相近的說法而出現的異體字,當然,也有可能是“茶”是“槚”的異體字也有可能,只是在寫法上槚不如茶更為簡單;
而關于茗,這個說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且常常茗和茶一起使用,叫作茗茶。從現在的含義來講,二者幾乎是通用,含義一致,而在歷史記載當中,有“早采為茶,晚采為茗”的說法。
《茶經》原文影印版關于茶的記載
曾經應用最廣泛:荈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曾經應用最廣泛的字不應該是茗嗎?你看到現在都還在用,其實不是,在晉代甚至是在唐代以前,所有表達茶的含義的字當中,應用最廣泛的字是荈。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西晉時期,杜育(又作杜毓)寫了一篇《荈賦》,全文僅有140余字,卻寫到了茶的方方面面,在陸羽《茶經》里面,先后引用加引注就有五次之多,這篇文章可謂是到目前為止寫茶最經典、最精煉的文字,并且文章當中還出現了在茶文化史上的多個 ,這個具體的內容,可以去學習@茶葉地理 的專欄《細說〈茶經〉:茶圣陸羽的品茶智慧》,在這里就不展開來敘述了。
并且,荈字也經常和“荼”、“茶”、“詫”連起來用,比如司馬相如《凡將篇》中就提到“荈詫”,而在晉代左思《嬌女》詩中就有“心為茶荈劇”,孫楚歌“姜、桂、茶荈出巴蜀”等等。而這些引用當中,陸羽把原文的“荼”統一改成了“茶”,所以,我們今天看《茶經》時會發現,全書“茶”字最多。
蜀地方言:蔎
《茶經》七之事引用《方言》中的記載:蜀西南人謂荼曰蔎。意思是蜀地西南部的人把茶叫做蔎。這顯然是地方方言了。
同音異體字:詫、(木茶)
其實,茶經引文里有提到,但是并沒有單獨列出來的字還有這兩個:(木茶),這個是在區別茶是作為草本還是木本的時候用到的一個字,現在電腦里打不出來這個字,只能用括號來表示;
詫也是指代茶的一個異體字,在司馬相如的《凡將篇》里就將“荈詫”并列,一是為了解釋清楚,二來也是因為“詫”有指代茶的含義。
那么,除了這些指代茶的含義以外,在古代漢語中,還有哪些別稱也是指代茶的含義呢?
古代漢語中,“茶”有哪些別稱?在古代漢語中,隨著人們對于茶認知的加深,尤其是在陸羽《茶經》流行起來以來,越來越多的文人墨客愛上了喝茶,以至于在《茶經》之后的唐代形成了“比屋皆飲”的盛況,而茶也成了既是“琴棋書畫詩酒茶”風雅之事,又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必需的“跨界元素”,因此,圍繞茶和喝茶,在文人的演繹里,茶就有了諸多的別稱。接下來,地理君就為你一一說明。
傳世名畫當中有很多再現了飲茶的場景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茶這一既是物質又是通靈之物的妙草,成為歷朝歷代文人茶友稱頌的對象,而圍繞品茶、煮茶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文賦。于是就有了這些琳瑯滿目的茶的代稱:
甘露、酪奴、水厄、翹英、靈草、藍英、綠華、流華、玉蕊、愁草、嘉草、葉嘉、清友、瑤草、仙掌、晚甘侯、王孫草、瑞草魁、滌煩子、余甘氏、不夜侯、冷面草、苦口師、嘉木英、紫云腴、白云英、離鄉草、云霧草、玉川先生、龍芽鳳草。
這些代稱當中,有些我們較為熟悉,而有些說法如果不加解釋,還有些令人費解,但不管是哪一種代稱,都指向茶的美好以及飲茶帶給人的非同一般的飲茶體驗。
甘露:描述茶的美味如同甘甜的露珠,指代茶的美好滋味。
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出自(劉宋)《宋錄》酪奴:實際上在《茶經》里講到的,茶不會比乳酪差,但在南北朝時期,人們認為茶要比乳酪差一些,所以才稱酪奴。
惟茗不中,與酪作奴。——出自(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水厄:沉溺于茶中不能自拔,于是就成了別人口中的好水厄。
時給事中劉縞,慕肅之風,專習茗飲。彭城王謂縞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倉頭水厄。——出自(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唐代茶宴盛況
翹英:指采茶時的茶芽的狀態,新生的茶芽尖翹挺拔。
僧言靈味宜幽寂,采采翹英為嘉客。——出自(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靈草:指代茶的奇妙功效,在古漢語中指代茶的功效的精妙比語不勝枚舉,靈草之說在唐代尤其盛行。
天賦識靈草,自然鐘野姿。——出自(唐)陸龜蒙《茶人》藍英:茶是茶人的最愛,怎么描述都不嫌多,詩人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詞都給茶用上。
時于浪花里,并下藍英末。——出自(唐)陸龜蒙《煮茶》綠華:由茶的顏色入手,直接描寫茶蘊含的精華之義。
昨日斗煙粒,今朝貯綠華。——出自(唐)陸龜蒙《茶籯》書法家顏真卿是陸羽的恩人,也是好茶之人。
流華:在茶的描寫方面,受茶圣陸羽及其《茶經》的影響,茶的精華是歷代文人墨客推崇的。
流華凈肌骨,疏瀹滌心原。——出自(唐)顏真卿《五言月夜暖茶聯句》玉蕊:在過去采芽心尚未普及之前,文人們就開始偏愛初生的嫩芽了,這種“偏愛”原料細嫩的茶品傾向,在今天達到了極致。
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出自(唐)呂巖《大云寺茶詩》愁草:在唐代,茶作為草本還是木本的說法并未統一,很多說法中仍是將茶作為草類,因此,出現了各種草。畢竟唐代也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分類詳盡的植物學。
乳竇濺濺通石脈,濾塵愁草春光色。——出自(唐)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晚甘侯:將飲茶后的體感體驗作為茶的代稱,也很常見。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出自(唐)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王孫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可以通仙靈的神草,自然可以睥睨王孫,稱呼為王孫草自然是一點兒也不過分。
借問王孫草,何時放碗花。——出自(唐)皇甫冉《送陸鴻漸棲霞寺采茶》瑞草魁:茶是所有好的草里面的老大。
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出自(唐)杜牧《題茶山》唐代的飲茶風俗
滌煩子:茶最重要的功效就是可以蕩盡煩惱和憂愁。
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出自(唐)施肩吾余甘氏:一碗茶吃罷,回味無窮,甘醇爽口。茶重回甘從古代就開始了。
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
——出自(五代)胡嶠《飛龍澗飲茶》
不夜侯:茶喝多了讓人睡不著,古人也有這么認為的。喝茶提神,由此可見一斑,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斑。
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出自(五代)胡嶠《飛龍澗飲茶》冷面草:和宋代的點茶法有關,研磨成粉,點白如花,自然有人喜歡暖色有人喜歡冷色,因此,這冷面草倒也稀奇。
此物面目嚴冷,了無和美之態,可謂冷面草也。——出自(宋)陶榖《清異錄》甘心氏、苦口師:不苦不澀不是好茶,吃茶的時代,茶入口當然是先來苦味,苦過之后,回甘才更迅猛。
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出自(宋)陶榖《清異錄》茶是文人雅士生活的標配。
嘉木英:草木精華。
茶實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出自(宋)秦觀《詠茶》紫云腴:陸放翁吃的這茶非同凡響,睡個午覺的工夫,就被這茶香給引醒了。
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腴。——出自(宋)陸游《晝臥聞碾茶》玉川先生:玉川子,盧仝的向往,茶人的神往,茶的代稱。
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出自(宋)蘇易簡《文房四譜》龍芽鳳草:茶自從成了貢品,得到了皇帝的贊賞,龍團鳳餅的源頭,自然是龍芽鳳草了。
湯怕老,緩煮龍芽鳳草。——出自(宋)吳潛《遏金門·和韻賦茶》嘉草:甭管是何種草,寫成好草的占了大部分,從陸羽的《茶經》開始,茶就和所有的好詞兒連在了一起。
靈山不可見,嘉草何由啜。——出自(宋)王安石《試茗泉》傳世名畫中有很多飲茶圖景
葉嘉:大文豪蘇東坡用倒裝詞的,賦予了茶特殊的意義,葉子是好的茶,茶是好的葉子。
文中以物擬人,寓意茶為葉嘉。——出自(宋)蘇軾《葉嘉傳》清友:以茶為友,古已有之。
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出自(宋)蘇易簡《文房四譜》瑤草:茶不僅是地上的靈藥,更是天上的神草。
不與世人嘗,瑤草自年年。——出自(元)倪珊《龍門茶屋圖》仙掌:采摘的茶青標準不同,形象自然也不一致,今有太平猴魁,古有玉泉仙掌。
閑與故人池上語,摘將仙掌試清泉。——出自(明)袁宏道《玉泉寺》白云英:白云生處的精華,從古到今對茶園的生態環境都十分注重,所謂高山云霧出好茶,今天我們可以講出更多事實證據,古人不講證據,看著云山霧罩,那定是有 了。
雁頂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出自(明)朱諫《雁山茶詩》離鄉草:從大紅袍的典故而起,茶的味道,叫人想家。
茶初山則香,俗呼離鄉草。——出自(清)《崇陽縣志》云霧草:這個不用多講,高山云霧之中, 采茶之境。
千年云霧草,早春松蘿芽。——出自(清)吳嘉紀《送汪左嚴歸新安》如此多的代稱,是不是看起來有點兒懵?其實呢,這也不一定是古漢語中指代茶的全部,只是這些被人們找出來、傳誦較多而已。
透過這些花樣繁多、角度各不相同的茶的代稱,我們會發現,在傳統文化當中,茶文化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不僅延傳幾千年,經久不不衰,還遠渡重洋,影響世界,成為悄悄的改變世界的一股東方力量,那么,茶在文化傳播當中,究竟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呢?
唐代宮廷茶宴圖
茶在文化傳播當中的意義和影響力是怎樣的?茶文化既是的傳統文化,也是現代文化當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從古代的絲綢之路開始,茶就通過陸上、海上等多個途徑,遠播西方,在16、17世紀在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地相繼掀起了飲茶的熱潮,直到后來18世紀,惡名詔著的羅伯特福瓊從偷走茶樹,通過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斯里蘭卡等地種植成功,茶的專有優勢才一步步喪失。
茶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歷程中,既是文人墨客附庸風雅的“玩物”,也是平民百姓居家生活的“必需”,更是在封建社會對外貿易中獲得貿易順差的重要經濟作物,是帝王將相 生活消費的必需。
茶文化亦俗亦雅,所有這些都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的推崇和歌頌密切相關,應該說茶啟迪了古人的智慧,強健的身體,而文人雅士又通過詩文進一步推薦了茶文化,促成了茶業繁榮和茶文化的興盛。
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品茶高手。
說點兒題外話:茶是目前人們公認的健康飲料,可以給人類帶來健康,當前隨著人們對于茶研究的加深和茶文化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喝茶、推廣茶文化,對于在古代歷史長河中留下的關于茶的印記,一方面我們要客觀地理解文人將茶入詩文的歷史背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寫茶時的社會背景和表達心態,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去偽存真的思辨意識,來區別對待古人對于茶的種種描述和記載,借助于現代科學手段的研究和發現,更加理性客觀地認知茶的價值。
綜上所述,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大山之中,有著太多的文化精髓,也不可避免地有著一些不適合今天環境的說法和觀點,我們需要秉持批判著繼承的原則,讓真正的文化發揚光大。關于茶,關于傳統的茶文化,@茶葉地理 愿在文化傳播的層面盡一點兒綿薄之力,如果這篇答案你覺得還不錯,就給我們點個贊吧!想要學習更多茶文化知識,關注@茶葉地理,收獲更多!
喝過的茶葉能給蘭花用嗎?先不說蘭花施用茶葉有什么壞處吧,可以用泡過的茶葉施給蘭花有什么好處呢?肥料?疏松土壤?保濕?保溫?好攝農夫建議你不要用,為什么?理由有以下幾條:
我是好攝農夫,頭條號:鄉村搜羅社。一個喜歡野生蘭花的農夫,用自己的實踐與實例說事,如果喜歡就點個贊留下你的評論。
首先,如果你習慣了用茶葉施蘭花,那么就很可能每次換茶葉時,都會將剩下的茶水和茶葉一起倒入蘭盆,因為方便啊。而這樣做的后果,則是會加大蘭根積水腐爛的風險。
再者,茶葉雖然泡過了,但倒在蘭盆上要不了三天就會發霉,好攝農夫也是茶客,有時倒在一邊墻角的剩余茶葉,可以看到有很長的霉絲長出來。這樣就會造成蘭盆中的菌群失調,病菌容易滋生。
如果把茶葉曬干后再混入植料,也是不建議。因為它畢竟是葉類的,作為植料來說太保水了。
其實,茶葉施蘭花即使沒有上述的一些弊端,也不見得有多少好處。說是腐爛后可以當肥料,可能一大把茶葉還不如幾顆羊糞蛋;就是可以疏松土壤,肯定不如松樹皮或者爛松針。
養蘭花所用的不管是植料、肥料、藥物,我們的宗旨都是先了解它有什么益處,盡量最大化;然后再了解它可能產生的弊端,盡量去規避。既然茶葉施蘭花我找不到有什么益處,又何苦去分析它是否有弊端呢?
以上也只是好攝農夫自己所經、所見的一些看法,見解可能有些片面與局限,僅供蘭友參考。如果還有其他的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鄉村搜羅社會一一回答。
茶葉發酵是指茶葉發生吸氧作用
舉例烏龍茶發酵方法步驟如下:
一、采摘,曬青:將人工采摘的茶葉新梢芽葉,均勻地攤放在萎凋槽上,攤放葉的厚度的10cm,通風散熱,常溫下自然萎凋20小時;
二、 次發酵:首先在溫度為30℃、濕度為95%時,發酵30min;然后在溫度為28℃、濕度為95%時,發酵40min;最后在溫度為30℃、濕度為95%時,發酵32min;
三、搖青發酵:茶青通過搖青機或手工攪拌的摩擦運動,擦破葉緣細胞,從而促進酶促氧化作用,使鮮葉發生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通過搖、涼(即動、靜)反復進行4-5次,歷時8-10小時,使葉子由硬變軟("活來死去"),古稱為"消青",這達到"綠葉紅鑲邊"。
四、炭焙:在45℃,用木炭進行烘焙到8成干時收起;殺青(炒青)定型:就是以高濕來破壞酵素的活性,抑制茶葉繼續發酵,以免使得氣味 散失 而保有半發酵茶類特有的香味。
五、第二次發酵:首先在溫度為28℃、濕度為95%時,發酵30min;然后在溫度為28℃、濕度為90%時,發酵20min;最后在溫度為26℃、濕度為95%時,發酵60min;
六、 次機焙:將經過第二次發酵后的毛茶揀梗成凈茶后在溫度為90℃條件下用電烘箱烘焙10小時;
七、冷卻:取出 次機焙的茶葉,風冷
八、第二次機焙:在80℃條件下用電烘箱烘焙50小時;碳火干燥烘焙是烏龍茶開成獨特滋味的關鍵。其一般火功的要求是:低溫慢焙,高級茶溫度宜低,時間宜短,低級茶溫度宜高,時間宜長。
九、揀剔:分為機械揀剔和手工揀剔。主要是除去粗老畸形的茶釁,揀出茶子、茶梗,
初步成型。
捧一杯清茶,看茶葉在杯中競相浮起又翩翩沉落,沉浮間感悟人生的真諦,人生如茶,清香伴著苦澀, 如紅塵煙起煙滅,如世事云卷云舒,人生如此紛繁復雜又如此淡泊簡單!含一口綠茶,咀嚼茶葉的苦味,品味茶的精髓, 茶如人生,會苦一陣香一陣,剩下的就是清淡平凡,品平淡的清茶 ,過平凡的人生。
一杯茶,佛門看到的是禪,道家看到的是氣,儒家看到的是禮。茶說:我就是一杯水,給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什么。茶中有水水中有茶,互相浸透濃濃淡淡難分離,苦也不會苦一輩子,即使是杯苦丁茶,會品的人也能品出芳香品出甜美。首先感謝悟空問答邀請回答!
揚子江心 泉,南金來此鑄文淵。
男兒斬卻樓蘭首,閑品茶經拜羽仙。
根據水的酸堿度PH值不同,軟硬度不同依次是
一,山泉水 二,井水 三,雨水雪水 四,自來水 五,礦泉水 六,蒸餾水
@山貨上頭條 @頭條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