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是廣東省轄縣級市,由揭陽市代管。普寧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東毗汕頭市潮南區,南鄰惠來縣,西南連陸豐市、陸河縣,西北接揭西縣,東北界榕城區。普寧屬于潮汕地區。是著名僑鄉。在廣東省縣級市中,普寧經濟發展相對發達,人口也多。
普寧是廣東省轄縣級市,由揭陽市代管。普寧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東毗汕頭市潮南區,南鄰惠來縣,西南連陸豐市、陸河縣,西北接揭西縣,東北界榕城區。普寧屬于潮汕地區。是著名僑鄉。在廣東省縣級市中,普寧經濟發展相對發達,人口也多。
潮汕是指潮州、汕頭、揭陽三市,地處嶺南一隅,漫長的歷史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這里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這里遍地都是小吃小點,這里的人天生就懂吃、會吃、愛吃,這里的特色美食實在太多太誘人!寫都寫不完,這里就不一一細數,粗略列舉十幾樣:
一、草粿(涼粉)
草粿是潮汕地區一款頗具地方特色的大眾化小食。每當立夏之后,潮汕地區的大路旁、小巷口,便有賣草粿的小販,或推著小車,或擺著小攤檔,一手執瓷碗,一手拿鏟草粿的金屬片,不停地“叮叮咚咚”敲著,以招生意,那聲音十分清脆動聽。
二、反沙金銀條
反沙金銀條是紅薯和芋頭做成的,這道菜又香又甜,色澤艷麗,有金有銀好意頭,是潮州菜中最受歡迎的甜品。
三、潮汕鹵鵝
鹵鵝是潮汕地區的傳統名菜,香料除了常見的桂皮、八角、豆蔻、丁香之類,還有一樣潮汕獨有的靈魂調味:南姜。去腥味,增辛香,跟鵝肉很配。
四、粿汁
粿汁是潮汕地區大眾化的小食,一碗粿汁吃出多種佐料,有蔥珠朥、炸花生仁、鹵豆腐干、鹵雞蛋、鹵肉和臘腸之類,是潮汕人早晨、午后常吃的點心小食。
五、潮汕粿品
粿是潮汕著名的小吃之一,潮汕有各種各樣的粿,由大米、糯米、面粉或者紅薯粉加工成粿皮,包上各種餡料。潮汕人不同時節做不同的粿。
樸子粿紅粿桃乒乓粿梔粿油粿鱟粿無米粿鼠曲粿
六、潮汕餅類
朥餅
寶斗餅綠豆餅肚臍餅
七、生腌花蛤
沒吃過的人可能會吃不習慣,覺得腥味太重,不習慣那個味道。不過真的好好吃哦,在家里平常都不經常吃,也是逢年過節或有親戚過來才吃的。
八、薄殼
在外邊都很少看到有這炒薄殼,在家里可是家常便飯,不貴而且容易做,也好吃。
九、春卷
春卷的皮酥脆,餡料有咸有甜,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欲大增,是一款讓潮汕人一年四季都愛吃的著名小吃。
十、牛肉丸、牛雜粿、牛肉火鍋
牛肉丸、牛肉火鍋這些都是潮汕地區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上筵席。很多人吃潮汕牛肉火鍋后都是很懷念它的味道的。
十一、蠔烙:
蠔烙是潮汕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是用地瓜粉溶于水,拌蔥珠,在一個平底的鐵鍋上煎,加上海蠣,再下蛋花,取起蘸魚露吃。
十二、鴨母捻
鴨母捻一種糖水,碗底用的是白木耳、蓮子、番薯,再加上下面那一粒粒像湯圓的東西,也是有芝麻餡花生餡的。
十三、魚飯
魚飯,其實不是米飯,新鮮的海魚撈上來放一點鹽加水煮熟,晾干吃起來就像吃飯一樣,故稱為魚飯。以上的美食你有沒有吃過10種?如果有應該就是“膠己人”,如果沒有希望你來潮汕走一走,嘗一嘗,能和家人或朋友一起,穿行在大街小巷,吃著各式各樣的小吃小點心,說說笑笑,吃吃停停……當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感謝閱讀!喜歡我的分享請關注【小莊來說食】,謝謝大家支持!
林則徐,66歲去世,此前幾年身體一直不好,在家書中,曾寫道皇帝批準他100天假期靜養,可見身體狀況確實不怎么好。但是林則徐死后,被毒死的一說流傳開來。
“茍利 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林則徐被發配新疆,在古城西安與夫人鄭淑卿告別時,寫下激勵自己的詩句,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令人敬佩。
虎門禁煙有功,戰爭中清廷失敗,林則徐遭人構陷被貶新疆戍邊,但他不計名位得失,不懼關山險阻,一心只想為 做點事,在新疆埋頭建設,積極向上。四年后,1845年,道光帝再度啟用林則徐。
按照慣例,封疆大吏被任命后要進京面圣,但是道光帝下旨,讓林則徐不用到京復命,直接赴任。林則徐先后擔任了陜西巡撫、云貴總督等職,平定青海、甘肅叛亂時,受了寒,差點病的沒命。
林則徐對抗西方列強,也不忘向他們學習先進的技術,加強國防。英國人在浙江鎮海發現林則徐制作的炮,竟然是仿造得非常好的加侖炮。可見林則徐在兵工技術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叛亂匪徒猖獗,清廷士兵也沒有作戰信心,林則徐就把西方的制炮技術應用到實戰中,邀請曾經協助他制炮的黃冕一起研究實驗。制作出來的大炮威力巨大,士氣也大振,叛亂也順利平定。
因為長期列強的輸入,導致清朝出現了銀荒,物價節節攀升,各地貨幣又不統一,有的用銀,有的用紋錢,百姓生活艱苦。林則徐在任陜西巡撫期間,為了維持農民的生計,采用了農貸和平擢法,號召官員幫助老友殘疾的貧困百姓。
通過募捐和自捐,林則徐承擔起了三四千人的生活問題,雖在陜西只任職了九個月,但足以讓百姓動容。1847年,林則徐被任命為云貴總督,又是作為救火隊員,去收拾爛攤子。
事情起于兩年前,一個叫馬大的回民,唱歌譏諷漢民,結果被群起而攻之,最后漢民雖然賠了錢,但是此后回漢民眾糾紛不斷。奉旨查辦的官員處理不掉,縱容官兵大開殺戒,4000回民不分老幼被殺,釀成了永昌慘案。
朝野震驚,道光帝一開始派李星沅去,沒有效果,又想起了林則徐。林則徐六十多歲了,這么多年一直在邊關之地,身體也非常不好,但是還是晝夜不停趕赴云南。
到了云南,林則徐不問民族,只論公正對錯,大獲成效,令人口服心服,他還舉薦了李亮基任永昌知縣,不負林則徐所托,四個月后,就升任云貴總督。
不問漢回,只問良莠
治理云南有功,林則徐得加封太子太保,在給夫人的家書中,寫道盡公職守是本份,作為臣子豈有不思竭犬馬之勞,以報恩情。這時林則徐的身體是一天不如一天,出現頭暈咳血,甚至吐了半痰盂的血。
大夫秦麗川要他休息100天,不問任何事,不能動心神。林則徐上書請假,給夫人的信中寫道,如能所愿,他們將來稻子飄香的時節見面。
茍能如愿,與夫人相晤,當在金粟飄香時爾。
道光帝批準了林則徐的假期,賞賜人參二兩。這期間,林則徐感覺自己時日無多,感嘆不知道以后能不能再為百姓做點事,在給夫人的信中,告知了假期得批的消息,“七夕”前一天啟程返回故里。
林則徐與夫人鄭淑卿感情極好,風風雨雨攜手四十四載,家書中,字里行間充滿了浪漫的字眼,“金粟飄香”、“七夕”。英雄男兒,也有柔情萬丈。
這次的假期,也是他們夫妻人生中最后的親密相守,不久林夫人因病去世。兩年后林則徐去世。夫人去世對林則徐打擊很大,身體健康更是難以恢復。
道光二十九年,林則徐多次請辭后,道光帝批準他告老還鄉。從林則徐被貶新疆直到道光帝去世,道光帝比林則徐早幾個月去世,兩人都沒有再見面,慣例的面圣也取消了,仿佛有意回避。也許道光了解林則徐,見面也知道會說什么,朝野復雜,他相信林公,無需多言吧!這么做也許是 的安排。
林則徐拖著年邁的身體,妥妥成了道光帝全國各地的救火隊員,哪里有棘手問題,就到哪里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自知生命沒有多久了,林則徐想著把家產給三個兒子分了。林家根本沒有巨額家財,曾國藩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明確寫到,林則徐每個兒子只分得六千串。
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撫二十年,家私如此,吾輩當以為法。
這些還是林則徐為父母置辦的,父母又省吃儉用留了下來,這才給兒子們分了。
除了張亮基,胡林翼也是林則徐所舉薦,他是陶澍的女婿,陶澍與左宗棠又是兒女親家。胡林翼又向林則徐舉薦了左宗棠。據說林、左兩人有一次歷史性的長談,一直到佛曉。
林則徐去世35年后,左宗棠為他的《政書》作序,感慨萬千,仿佛又回到了湘江夜話時。
軍書旁午,心緒茫然,刁斗嚴吏,枕戈不寐,展卷數行,猶仿佛湘江夜話時也!
辭官后。林則徐飽覽湖光山色,與老友歡聚,回到家鄉,聞知道光去世,他在家悲痛祭奠,道光對他有知遇之恩,同時也給他帶來抑郁挫折,道光沒有采納林則徐“能戰方能和”的原則,沒有擇善固執的決心。
退休后,林則徐在福州老家,兒孫承歡膝下,一享天倫之樂。福州已經是通商口岸,他很遺憾沒有趕走英國人,百姓還時常受洋人騷擾。地方官員不敢出頭,為了百姓的利益,林則徐挺身而出。林則徐的名頭實在太大,洋人立刻作出退讓的姿態。
新登基的咸豐帝,盛贊林則徐,稱他為亂世的中流砥柱。洪秀柱的金田起義爆發,咸豐封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去平亂,此時林則徐雖然思路清晰,口齒伶俐,但是已經雙腿腫脹,行動困難,但是接到詔命還是抱病出征。
林則徐人未到,額手相慶的百姓中,就有人自發組成隊伍,等待效命。兒子見父親身體越來越不好,建議辭了欽差大臣一職,但是林則徐堅持,說道兩萬里冰天雪地都走過了,還怕現在嗎?
到達普寧行館,林則徐病入膏肓,臨終三呼“星斗南”,溘然長逝。
林則徐去世,對大局非常不利,有說他死于謀害,《南亭筆記》中載,有人在轎子的扶手上涂毒,導致林則徐中毒。還有說林則徐臨終說的“星斗南”,其實諧音是“新豆欄”,是早晨吃的粥,洋人買通廚師下毒。
百姓得知林則徐去世,有通城縞素,咸豐帝在挽聯中寫道:
殫臣力崎嶇險阻,六千里出師未捷,
騎箕化去,空教淚灑英雄。
此后,太平天國轟轟烈烈地展開,如果林則徐沒有去世,也許歷史會有另一番景象。
筆者認為林則徐大多還是病逝的,病逝出征途中,猶如將士戰死沙場,也許這也是他的精神歸宿。
對于腸粉,大家肯定不陌生,但是關于腸粉的來龍去脈,你們有興趣知道嗎?我在準備找資料的時候,發現腸粉的誕生過程還真是讓人猝不及防~
下面就一起來漲漲知識吧!
【腸粉前身】
比較靠譜的說法都一致認為,腸粉最早在唐朝就有了(還好腸粉這東西不像龍蝦螃蟹三文魚,不然照大潮汕吃貨的品性吃法,早幾百年前就吃瀕臨了都),起源的地方在瀧州,也就是現在的廣東羅定。
當時的瀧州就跟現在北上廣一樣,想要求學發財見世面,去這里準沒錯。
一個名叫惠能的外地小騷年,聽說瀧州龍龕(kan)佛學文化濃郁不遠萬里來找師傅求學,求學期間經常吃一種叫油味糍的東西,其實是一種由4、5層蒸米糕混合油鹽、花生、韭菜蔥直接吃的食物。
【腸粉雛形】
接下來的橋段就跟大多數被人稱道的美食一樣,建立在一個苦情的背景之上,有一年嶺南旱災,沒收成好多人吃不上飯。
但瀧州大地方啊,比較有錢,所以龍龕被設為臨時避難所,有次小惠能在廚房幫工做油味糍,本來食材就不多,這小子還撒了大半桶米漿。
師傅也是沉得住氣,想兌點水挽救這剩下的半桶米漿,這一兌可不得了,變稀的米漿竟然攤出薄而透明、雪白細膩的米皮,試了一下,口感爽滑還小有韌性,一點不比油味糍差,就這么誤打誤撞,師傅非但沒有反手給小惠能一個巴掌,反倒還要把他舉高高!
新發明的油味糍2.0版本因為太薄,沒辦法切塊,只能將薄皮集中一堆再切成一段段,這就是腸粉的雛形,之后師傅和小惠能便大力傳播這種吃法,那時候多數人把這種薄皮油味糍叫做龍龕糍。
至于腸粉這個名字的來歷又是一段蕩氣回腸的八卦~
一般這個時候就需要大人物出場了!他就是被皇位耽誤的吃貨——乾隆,在游歷江南的時候被同樣是大吃貨的紀曉嵐誘惑去羅定吃龍龕糍。
結果可想而知,乾隆對龍龕糍贊不絕口!(這一定是一個在宮中沒吃過什么好東西的皇帝,至于為什么這樣說,你們百度下,乾隆微服私訪之處贊不絕口的美食系列還會少嗎!)并且說,這龍龕糍長得特么像豬腸子,不如就叫腸粉吧。
放在現在那可是明星同款,網紅爆款,能不火嗎?慢慢這事就傳開了!
到現在啊,很多地方特別是廣東地區,都有腸粉這貨,腸粉的制作過程大體一致。
原材料多用大米,米的質量就很關鍵,米香、出漿率、米漿質感色澤都要考慮進去。較早的時候常用手工石磨磨出漿,現在科技發達更多的是機器替代這個環節,當然也有一些店家仍在堅持人工磨漿,覺得這樣更古早,更有傳統的味道。
炊腸粉的機器現在都用上專用抽屜式的蒸汽爐,這種爐的設計是一格格方形抽屜,磨好的米漿倒入方盤,左右上下晃一晃搖均勻讓米漿攤開。
再加上不同的配料,一般是肉糜、蛋液,再加些青菜,內餡兒到現在的創新也是越來越多、愈加豐富。
二三十秒的時間即可定型,拉出抽屜,用鏟子一刮一卷,一條肥胖裹滿料的腸粉就出爐了!
拌上佐料、淋上醬汁,搞定!
搭配一杯茶潤潤喉,或者搭配碗湯、粥更飽腹,是潮汕地區最日常的街邊小吃,三餐當飯吃或者休閑時刻當點心都十分合適。
但因為不同地區還是有不同的飲食習慣,腸粉在后來的發展也是猶如一朵花!衍生出各種各樣的版本~
一條腸粉就能吃出千百樣。
1、普寧青梅
廣東省普寧市的特產,普寧市是全國聞名的水果之鄉,栽培青梅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當地主栽的優良品種有十多種,包括軟枝大粒梅、大青梅、白粉梅、黃枝梅、軟枝烏葉梅、青竹梅、軟枝大青梅和矮白梅品種等。品質優越,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2、炮臺南糖
炮臺南糖產于炮臺鎮,又名蛋面南糖,是潮汕名優食品,已有近百年生產歷史。炮臺南糖選料上乘,松軟爽口,清甜醇香,肥而不膩,為佐茶佳品。
3、獅頭油甘
油甘學名余甘,揭陽各地均有產,普寧為主產區。獅頭油甘是其中良種,其果大,形扁圓,狀似獅頭,果皮晶亮而略透明,肉厚核細,質脆味甘。
4、地都青蟹
地都青蟹,盛產于榕江下游江海交匯水域,蟹肉鮮美,有“青嶼蟹甜過蜜”之美譽。地都青蟹,不論肉蟹和膏蟹,均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既是席上珍品,又是饋贈禮品。
5、蠔烙
蠔烙是揭陽久負盛名的傳統特產小吃。它以海產品“蠔”(即牡蠣)為主要原料,加上適量的生粉和黃花,加水拌勻,然后用慢為煎烙而成。
6、鄒堂青皮梨
鄒堂青皮梨是馳名國內外的嶺南佳果之一,它產自桑浦山南麓丘陵地帶,即鄒堂龍后面山。鄒堂青皮梨型似蘋果,皮青蒂軟,肉白汁多,酥甜爽口,味甜汁多,適宜于加工罐頭。
7、普寧蕉柑
原產廣東省普寧市,商品名“潮州柑”。是橙的天然雜交品種,蕉柑以其早結豐產、品質極佳、耐貯藏、易剝皮而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8、惠來荔枝
惠來是潮汕地區的傳統佳果,以其色鮮、清香、甘甜俱佳而馳名海內外,是 地理標志產品。由于種植歷史悠久,惠來縣素有“荔枝之鄉”的美稱,尤其以惠來的“烏葉荔枝”久負盛名。
普寧不屬于廣州。
1、普寧,廣東省轄縣級市,由揭陽市代管,位于廣東省東部偏南,潮汕平原西部,地處榕江、練江和龍江上游。介于東經115°43′10″至116°21′02″,北緯23°05′40″至23°31′48″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市境北部,總面積1620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普寧市轄7個街道、17個鎮、1個鄉;另轄5個農場、2個工業園、1個普僑區等8個鄉級單位。市駐流沙北街道。總人口247.27萬人。榕江平原與練江平原中間的鐵山丘陵峰巒疊翠,古來崖嶂多生蘭花蕙草,故有“鐵山蘭花”為普寧市城雕。
2、服裝和醫藥是普寧兩大支柱產業,最大的襯衣生產基地,華南最大的中藥材基地,粵東最大的服裝、煙草、茶葉、水果、紡織品等集散地,粵東的客運貨運交通中轉站。普寧是紡織產業基地市,中藥名城,工業百強縣,擁有粵東最大的陸路口岸,擁有地級市經濟管理權限,是廣東省省直管縣財政改革試點城市。
3、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2019年3月,被列為 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8年,普寧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2.9億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5.5%。
里湖經濟在普寧市區除外算是不錯的!占隴因為工廠很多,人口多自然在首位,(不過今年它將納入市區規劃控制區,使市區常駐人口超百萬)接著就是里湖了,里湖主要還是靠茶葉批發市場,基本上整個粵東地區的茶葉大多在這里出貨的!還有就是原石牌鎮,現已納入里湖-有天然溫泉,冬天很多來自市區的人都來到這里泡溫泉,這些客觀上都在推動里湖經濟的發展!
謝謝邀請~
首先,對于這個問題,可以先給出明確的答案。潮汕地區一直以來作為我國歷史名茶產區,其生產的茶葉一直供不應求, 茶品甚至一克難求。所以并不存在不受大眾歡迎的情況。
我從茶品和茶文化兩個方面來解釋。
我們先說潮汕地區的茶品都有哪些。廣東省屬熱帶、亞熱帶氣候。從北到南年平均氣溫19~23.3℃,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土地結構。除珠江和韓江下游的平原外,其余多為山地、丘陵和臺地。
因此全省4個茶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不同,名茶分布有明顯的差異,潮汕地區屬于粵東茶區包括:汕頭、潮陽、潮州、潮安、揭陽、揭西、普寧、陸豐、海豐、紫金、五華、豐順、興寧、龍川、和平、焦嶺、大埔、梅州市、梅縣、饒平、南澳、澄海、平遠等24個縣(市),其中21個縣(市)產茶。歷史上一直為我國名優茶產區,以綠茶、烏龍茶品質優異而著稱。鳳凰水仙、嶺頭單叢茶遍布粵東北各縣。全區主要名茶有潮安鳳凰單叢、饒平嶺頭單叢、興寧大葉奇蘭、大埔西巖烏龍茶及梅縣清涼山茶等。
廣東烏龍作為全國四大烏龍茶產區(閩北、閩南、廣東、)之一,有著茶中香水著稱的單叢茶功不可沒。
廣東單叢茶有兩種,一是鳳凰單叢,屬歷史名茶,原產潮安縣鳳凰鎮烏崇山。單叢茶的品質具有天然花香、濃郁花(果)蜜味、味爽滑回甘、耐沖泡等特點,是烹“工夫茶”的珍品。單叢茶為汕頭、潮州、揭陽、梅州、汕尾等市所崇尚,惠州、佛山、江門、廣州等市也開始消費。京、津、滬一些高級酒店也用以待客,外銷市場主要是東南亞各國以及日本、美國等,茶商也爭相購銷,市場廣闊,目前仍供不應求。
單叢茶從明始出現,17至18世紀蓬勃發展,這種帶有特殊花香的茶葉為當時國內外所罕見。由于這個時期的廣東茶葉幾乎全部出口外銷南洋和歐美各國,各種名茶除幾個朝廷貢品外,從未運往江北銷售,而是由廣商和海外僑胞帶到外國而聞名,因而引來外商和僑胞慕名高價競購,形成廣東名茶“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
我們再來看看鳳凰單叢茶獲得過的獎項:
1955年9月參加在杭州市舉辦的全國28個傳統名茶評選,經羅博揉、莊晚芳、陳橡教授鑒別,認為鳳凰茶與福建巖茶雖各有特色,但色、香、韻味、耐泡力等都比武夷巖茶更佳。
1982年6月,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
1985年6月,石古坪烏龍茶被評為全國優質茶。
1986年5月,鳳凰單叢茶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
1989年,鳳凰單叢茶被評為全國名茶。
1990年鳳凰單叢茶被商業部再次評為全國名茶。
還有好多,我羅列累了......想看的自己查吧。
最后我們再從文化方面看,潮汕工夫茶是茶文化中的精髓,是所有學茶人都繞不開的一堂課。
鳳凰茶悠久的歷史,演繹出潮州工夫茶獨特的沖飲,凝結成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潮州茶文化。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對潮州功夫茶有一段生動有趣的記述:“……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橡,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逮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羚,怡情悅性。如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是茶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喬。且可以渝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
1957年,潮人翁輝東(時受聘任廣東省文史館研究員)著《潮州茶經·工夫茶》,包括“茶之本質”、“取水”、“活火”、“茶具”、“烹法”、“品飲”六個部分,內容豐富,充分體現潮州工夫茶文化之完美高雅。潮州工夫茶具有美好的內涵。二三好友相聚,徹上一壺工夫茶,品飲之際互敘衷情,有助于增進友宜;工作學習之余,徹上一壺工夫茶,可清心醒神,解乏消煩;來了親朋賓客,工夫茶又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項待客禮節。
潮州工夫茶的沖泡其實是有獨特的學問的。
先前沖泡工夫茶多用沖罐(陶制小壺),沖茶之初,先行燙罐,用開水將沖罐里外燙洗。然后裝進茶葉,先把細茶葉放入罐內,再裝放較粗的茶葉,這樣既保住上等細茶不致堵塞罐嘴或流出,又利于行茶。
茶葉裝罐后,以滾燙開水猛沖直下,接著就濾去茶汁,頭泡茶往往不飲,起洗葉及起味作用。以后沖茶時,開水不能朝罐中直沖,應沖于罐的四周,形成圈子,以免沖破“茶膽”,繼而,對著杯子連續巡行,謂之“關公巡城”,直至茶杯八分滿,再把罐內最濃部分的茶汁,分滴各茶杯中,使每杯茶水色味均勻,此謂“韓信點兵”。
沖茶時又有“高沖低行”之說,即開水沖入罐時應從高處沖下,此舉在于沖開罐內茶葉,使之出味散香,行茶時須放低巡行,以避免杯中茶水散溢,香氣散失。茶水一經沖下杯子,應趁熱飲之,謂之“喝燒茶”。
每次行茶前,均須先行燙杯。燙杯也有講究,以中指頂住杯底,拇指輕按杯沿,側立放在另一注滿開水的杯中,彈動拇指,使杯子轉動,直至所有茶杯燙洗完畢,燙杯一示禮節,二利衛生。
潮汕茶不受大眾歡迎的印象只是一種錯覺,所有愛茶人都期望能嘗到一泡傳統炭焙的單樅。是啊,只能期望嘗一下......潮汕的茶好、潮汕的單樅產量少、潮汕的人愛茶、潮汕的有錢老板太多!潮汕的好茶還沒出家門就分完了!